如何深度思考,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你会不会经常有这样的苦恼:

√ 很努力地看书学习,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

√ 看到同事上手忒快,自己琢磨半天也搞不定

√ 遇到事情不知道怎么办,经常慌张又焦虑

√ 别人总是一眼看透本质,自己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

面对这些烦恼,曾经我也是其中一员。

通过认知的提升,我找到了一些办法,并亲身实践过,非常有用,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到你。

经过分析,产生这些烦恼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我们对“学习”的认知太浅了。

在学校读书的时期,我们很容易养成一些错误的学习认知。比如认为学习就是记忆,就是背诵课文、记单词、套公式,还比如认为学习就是老师怎么说就怎么做,做好笔记就行了。

在这些思维的诱导下,我们的脑子,就仿佛一片荒山,基本上都没有开发出来。最可怕的是,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片荒山,自己还可以任意开发,使之变成一座山水田园。

那么,除了记忆,脑子还能用来干嘛?

思考!(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个词,但现实是没有多少人能做到思考)

为什么学习效果不好?为什么总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没有主见?都是因为思考太少了。

思考太少,就导致我们的学习就好像纸上谈兵,光去记录和记忆别人的观点和想法,但是自己却丢失了主心骨,忘记了为什么去学习,想达到的学习效果是什么。

所以,学习不是知识的搬运工,学习的精髓在于思考和实践。

如何深度思考,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如何做到思考,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呢?我整理了以下四点。


  • 发散联想,并迁移他处

学习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联想,找事物之间的联系,哪怕记忆用途的知识也不要死记硬背,而是找到关联之处。

举例来说,记单词最低效的办法就是我们在草稿纸上反复书写;

聪明一点的同学,就根据单词的音标或发音来记忆,如ambulance 救护车(俺不能死);

效率较高的办法就是通过词缀的技巧,如ab-,加在词根前,表示"相反,变坏,离去"等,abuse 滥用(ab+use用→用坏→滥用)。

毕业工作后,面对的问题就更多了,更复杂了,学习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

学习一项技能,不再是简单的记单词模式了,需要快速掌握学会技能的技巧,这个技巧需要自行搜索、自行学习、自行提炼和应用。

看一本书,也不是边看边记笔记就行了,而是重在发散和联想更多:

这个知识点是谁提出来的?提出类似想法的还有谁?谁持反对意见?这个知识点的核心思维是什么?可以应用到什么地方?帮助解决什么问题?

再如,老板电话告知你,让你去接一个客户,你怎么办?

你挂掉电话之后,才发现自己忘记更多信息了:客户是谁?在哪里接?客户的电话是什么?接待标准是啥?对方几个人?自己公司谁参与?接待是否准备PPT?

如果你能很快的反应过来,并及时和老板沟通,那么也会给老板留下一个善于思考,积极主动的印象。

所以,无论是看到一个知识,还是得到一个讯息,我们脑子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断地延伸联想,且尽可能的将知识背后的思维,迁徙到多处,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 不断问why,挖掘真相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以及赚钱能力都是分不开的。学霸型人物,大多数情况下,收入相比也会高一点点。

到底优秀的学霸们牛在哪呢?

就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等同于思维模型5why分析法。

不管是学习一个知识点,还是看到某种现象,我们要敢于挖掘寻找真相,不断问为什么,从而找到最根本的原因。

这里我贴上一个经典案例,相信很多朋友可能并不陌生。

问题1: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案1:因为机器超载,保险丝烧断了。

问题2:为什么机器会超载?

答案2:因为轴承的润滑不足。

问题3:为什么轴承会润滑不足?

答案3:因为润滑泵失灵了。

问题4:为什么润滑泵会失灵?

答案4:因为它的轮轴耗损了。

问题5:为什么润滑泵的轮轴会耗损?

答案5:因为杂质跑到里面去了。

就像上面这个例子,我们很多时候,还没有找到本质,思考就终止了。这样就不利于养成思考的习惯,很容易浅尝辄止。

我们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从书中看到的每一句精华,我们都应该抱着这样的深挖态度:为什么会这样?多问几次。

这样不仅锻炼逻辑能力,有利于培养深度思考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问题树原则,逆向找答案

我从阅读习惯来举个例子。

有多少人阅读工具书的时候,是随便抽起一本书,翻到一篇文章,从头到尾,一字不漏的读?

绝对有很多人!

这个习惯,我个人认为,大多数情况下,不算“好”习惯。

我直接说原因,为什么不算好习惯。因为我们会发现,当大脑事先没有预知情况下去阅读,我们的思维就会容易跟着作者走,边看边记忆。

最后,由于难以捕捉重点在哪,我们太多记忆前期就被消耗在相对没有营养的内容上,重点的内容反而记忆不深刻。

更糟糕的是,看完之后,脑子里都是“作者写了啥”,忘记了“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正确的阅读方式是,扫读、跳读,便于找到自己感兴趣,以及核心的内容去精读。(我其他文章有谈及这个话题,具体我这里不多赘述了。)

从阅读方式,我们就可以引申过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不是从头到尾式学习,换个方式效果反而会更好。

比如我们把学习的逻辑颠倒一下。我们不是为了学知识而学知识,是为了实际解决问题而学知识。

颠倒过来之后,我们不再是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再看另一本书。

而是,先发现自己遇到了某个问题,然后再去寻找相关书籍,或者网上搜索答案。基于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你可能前前后后看了好几本书,但是每本书你都没有读完整,只挑了你解决这个问题的部分去精读。

这样的方式看似很费力费时,但是学习效果好得多(毕竟学习是为了有效果,不是为了完成任务),具体好在哪呢?

一是记忆深刻。由于我们提前心里有疑问了,那么去找答案的时候,我们目的性很强,身心也全部投入到其中。

二是能活学活用。遇到实际问题了,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场景,不仅可以帮助解决当下的难题,还能马上实践检验效果,加深理解。

这种问题导向的方式,非常适合我们现在快节奏的工作里,空余时间很少,却要求高效的学习能力。


  • 管理精力,而非时间

现在关于时间管理的一些软件和方法很火,我个人呢,不是特别喜欢时间管理这种理念。

我简单说一下原因。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不再是坐在课桌面前,每天一大把时间,只需要认真学习就行了。工作的压力,家里的负担,充电学习,都不断压缩着个人的时间,消耗着身体能量。

本来人就已经很累了,为什么还要用一些不符合自己的习惯和节奏的东西,来管制自己好好学习呢?成年人如果都做不到基础的自律,还谈什么成长进步?

个人认为,比管理时间更重要的是,管理精力。

随着年纪越来愈大,精力值也会逐渐下降。在工作与家庭的纠缠之中,学习仿佛就像是一种“奢侈品”了。

所以,要根据自己的精力状况,去调节学习的时间。

按照一个番茄钟,25分钟的专注时间还是有点短了(当然也还要看你是学习什么,以及个人精力情况),一般可以35-45分钟就休息5-10分钟。

时间段也没有这么死板的,其实也没有规定学习多久就休息多久,都是根据个人的精力来平衡的,自己感觉脑子有点累了就休息下,休息后觉得缓过来了再专注学习。

千万不要让时间管理成为一种束缚,硬是逼着自己要完成某个学习任务。

另外,为了给自己营造一个高效学习的环境,尽量减少一些其他干扰。比如一个安静的房间,不要带手机。

还可以给自己准备方便学习的工具,如电子书阅读器、纸质书、平板电脑等,同时建立一个条件反射:当我拿起这个东西的时候,就是在提醒自己马上进入学习状态了。

如何深度思考,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经验分享,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如果你还有其他好方法,也欢迎分享出来吧。码字不易,如果觉得本文不错,你还可以给我点个赞~


作者简介:陈小杰,热衷结合个人真实经历感悟,分享认知学习经验。职业经历为7年品牌策划师,擅长品牌策划、文案写作、个人品牌打造。公众号名称:陈小杰Jane,ID:chenxiaojieJan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