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買了房發現自己被房貸綁架了,捆得結結實實的,如何解套?

大叔的春天來了


簡單點,題主可以馬上賣了房子就可以解套,你願意麼?如果題主您願意,那麼賣了之後房貸壓力馬上消失,還可以通過賣房讓自己的荷包鼓一點,生活質量也可以高一點。

但是我想題主應該還是會猶豫一下的吧。如果題主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我到覺得你應該看看我的觀點。

為什麼要買房

買房不外乎兩種原因,一種是投資,實現資產保值和增值;二是安居,從而增加自己的歸屬感。我想大部分人買房都是第二個目的。買房解決的根本目的就是居住問題。中國自古就有“安居樂業”的說法,所以在自己工作打拼的城市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不但會給自己生活帶來歸屬感,更加重要的是會給自己增加更多動力。

人生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自己的衣食住行問題,這些問題處理好了,才可以想其他的問題。因此為了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安居環境,付出一點代價有什麼不好的。

對於房貸來說,我想購房者當初申請房貸到時候基本都是按照自己的具備的償還能力選擇的貸款,雖然說房貸週期太長,按揭購房後,可能需要長達幾十年的還款週期。但是這並不是什麼壞事,為什麼覺得自己是被房貸捆綁了呢?如果因為影響自己的財務平衡,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質量,為何不更加努力工作,把更多的思考和精力放在增加收入上呢?為了所謂的生活質量,精緻生活就得讓自己一生居無定所麼?

買房不但可以讓自己安居,甚至還可以算作存錢,讓自己的開支更加合理

其實很多按揭購房者都有這樣的體會。雖然說按揭購房需要每月支付房貸,在沒有能力一次還清尾款的生活,每月都有這麼一筆固定支出。但是在此之前,好像自己並沒有因為多了這筆購房貸款生活有更好的變化,反而讓自己財務方面沒有規劃。這筆錢也就在不經意間給用沒了。

其實這也是我聽到的最多關於按揭購房後的體會。現代人沒有什麼儲蓄觀念,不朝前消費已經很不錯了。基本都是有多少花多少,反而買房後,給自己了一個強制存錢的理由。反而養成了自己合理規劃開支的習慣。

就好比你房貸每月是3000,你可能每月到了還款日,都會想盡辦法要把這3000存入還款卡里面去。但是如果你沒有這筆必須要還的房貸,你只是給自己設定了一個每月存3000的目標,實際上能夠堅持下來的人是非常少,在不經意間,這個目標就消失在你各種有必要和沒必要的開支中去了。

投資性購房其實沒必要固守

我前面說的針對的是剛需住房,當然如果題主的房子是投資性住房,我到覺得沒有必要。實際上現在房市除了可以實現資產保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應對通貨膨脹外,已經沒有多少投資價值了。甚至你通過買房所賺的差價還沒有銀行貸款利率高。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被套牢,我到覺得題主可以考慮將其售賣變現。畢竟房產是重資產,剛性需求會逐漸的減少,未來會出現房子多,需求少的問題。雖然說房子不會因此而大幅度下跌,但是上漲已不再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出手也越來越困難。


MR瑞


我覺得既然辦了房貸,就要耐心的在裡面待著,不要想著解套的事,也沒有解套一說。既來之,則安之,經歷很多年以後,你會發現當時的決策還是非常正確的。

我在西安有個朋友,花了首付30萬,貸款70萬,買了一套100萬的房子,過了幾年以後,房價漲到了140萬。他感嘆,幸虧當時辦了房貸,如果不辦房貸,這麼大面積的房子又這麼貴,啥時候都是買不起的。如果不辦房貸,自己要累積到這麼多資金的時候,房價不知道又漲到什麼位置去了。不辦房貸的結果,就是靠自己的工資,可能永遠是買不起房子的,因為房子總的來說,幾年就會上一個臺階。

記得有這麼一個故事,有人把一套30萬元的房子賣掉了,去創業。經過自己起早貪黑10年的打拼,掙到了300萬元,又把原來的那一套30萬元的房子買回來了。而和他住在同一個樓裡的人,上著班,啥都不耽誤,房子同樣增值到了300萬元。

當然,在各種媒體上,有人總是在唱衰房地產行業,說未來多少年,房價如蔥。如果你信了他說的話,沒有去買房子,到了多少年以後,房價漲到天上去了,你也不可能去找他要補貼,即使你去找他要,他也不會給你。

房價總是各路專家唱衰的品種,可是房價依然是年年上臺階,如果不借銀行貸款的幫助,啥時候我們都會買不起。從這個角度進行觀察,你會發現貸款的好處還是蠻大的。無論房價漲多高,銀行只會收取你貸款的固定利息,房子增值的那一部分與銀行是沒有啥關係的。

如果我們是剛需買的房子,以只住不炒為原則,漲也好,跌也罷,不予理會,不幻想借助房地產獲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從而走向人生的巔峰,或許才是正確的投資房地產的方式。


老蘇的生活


這是悲劇。現實生活中人們把量力而行,量體裁衣的古訓扔到了腦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本來沒有能力買房,或者說沒有能力買大房,非要貸款買,七十年產權,其中三十年當房奴。這是觀念問題。

羊群效應,集體坐轎子,人云亦云害了諸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