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园区|国家高新区成为复工复产“领头羊”;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

每日园区|国家高新区成为复工复产“领头羊”;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

【中经云端·特别报道】

1、国家高新区成为复工复产“领头羊”

中国科学技术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司长包献华2020年4月3日在北京表示,高新区整体复工复产率普遍较高,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截至2020年4月1号,169家国家高新区内企业整体复工率达到79%。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当天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和经济平稳运行工作情况。

包献华说,中关村是中国第一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和人才高地。

“科技部对高新区的复工复产高度重视,在2020年2月底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对国家高新区科学防疫、复工复产作出了部署。”包献华介绍,围绕八个方面,科技部提出了相关的具体举措和要求,并且在第一时间开通了国家高新区复工复产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强监测和信息的交流共享,在这个平台上共发布了300多项各类政策,指导帮助各高新区结合各自的实际制定差异化的落实举措。

包献华说,科技部还发布了540多项防疫相关的新技术、新成果,为园区及企业防疫和复工复产提供科技手段。同时,组织高新区内的企业开展防疫相关技术应急攻关。目前,承担国家应急攻关的企业中,有2/3来自国家高新区。

“截至2020年4月1号,169家国家高新区,企业整体复工率达到79%,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的复工率达到94.2%,有35家国家高新区实现总体复工100%。”包献华说,高新区整体复工复产率普遍较高,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包献华同时表示,为帮助科技型企业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能力,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

第一,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激励创新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扩大政策受惠面。疫情期间,地方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已经组织了上千场“科技政策网络公开课”等活动,面向企业开展政策宣传和解读。

第二,科技部正在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办法,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活动的直接支持。同时,通过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

第三,加大对企业的创新服务力度,组织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企业开展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人才培训等,加大高校院所的科研设施仪器向企业开放共享和服务。

第四,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研项目申报、技术合同登记等实行全流程网上办理,做到服务“不见面”、材料“无纸化”。

2、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获批

国务院2020年4月13日发布《关于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批复》,同意设立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这是继宁夏、贵州之后,全国第3个获批的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批复要求,试验区建设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挖掘区域合作潜力,推动资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动,加快构建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格局,努力走出一条内陆省份双向高水平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新路子。

批复要求,江西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试验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抓紧编制并落实好具体实施方案,有力有序推进试验区发展。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加强对试验区建设发展的指导,在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布局、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3、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复工复产显科技“硬核”

“园区企业入围华为供应链企业、开发免接触式‘疫情智能安检系统’、‘互联网+’线上培训、园区无人机消毒作业……”新冠疫情发生后, 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做为鄂尔多斯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先行区、示范区,积极与入园企业对接,充分发挥各企业科创优势,为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支起科技 “硬核”。

“目前,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集聚了一批发展新经济、新动能、新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研发与转化日益突显,开发区综合实力也不断提升。2019年底,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排名中,我们由以前的第118位上升为109位。在此次新冠疫情‘战役’中,各科创企业不仅展现出科技硬实力,而且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白霞介绍道。

鄂尔多斯高新区高新科技企业多,外来人口较为集中。而且,防疫物资不足,是各企业复工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鄂尔多斯高新区针对企业防疫急需物资需求统计情况,梳理汇总开发区企业和个人信息后,在为企业采办部分疫情防控物资的同时,积极与入园企业京东集团鄂尔多斯基地及时对接,搭建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平台,极大地缓解了企业防控物资短缺困难。而且2020年2月16日下午,京东无人机团队安排2架无人机在高新区人员密集区域、道路、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共区域、出入口进行“无人机”消毒作业。不到2小时,无人机便完成了约5000平方米全覆盖、无死角消毒作业。在高新区消毒成功后,京东无人机团队赶赴达旗,义务为有疫情的小区、医院等区域进行低空飞行喷洒消毒。

疫情初期,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为减少人员直接接触,解决企业防控痛点,与入园企业伊泰信息沟通协调,加班加点开发出免接触式“疫情智能安检系统”,免费提供给云计算产业园所有企业使用。降低了人员直接接触风险和提高了人流通过率。

疫情期间,他们还与入园某大数据科技企业合作,推出“互联网+”线上企业培训平台,为5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线上企业培训5期。提高了疫情期间本土企业政策匹配精度,实现了区域创新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为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响,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时落实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共涉及15名高层次人才,18家企业。并全力组织开展项目储备工作,共34项项目完成鄂尔多斯市科技计划储备,其中科技重大专项6项、应用研发项目15项、成果转化项目12项、科技合作项目1项。“非常感谢高新区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中‘管家式’的服务。目前,我们的生产已经进入常规运行阶段,产能达到了日产电感器10万只。”开发区某电子元件生产企业负责人感激地说。

内蒙古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是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重点孵化与扶持的高科技产业项目。该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高纯气体分析仪,成功入围华为供应链企业。该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精细度,疫情期间,企业研发人员紧锣密鼓地对产品进行生产调试。据了解,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全球运营商正加速5G商用部署。华为作为目前全球5G技术与产业的引领者,全球众多科技企业争相与之建立产业合作。所以,该企业入围华为供应链企业,标志着企业及其产品获得了新时代科技市场的认同,也实现了“从0到1”的飞跃。

疫情期间,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园企业云泰互联、中国电信、赛诺伯特、通用计算、区块链云计算科技等5家云计算企业持续为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警务云、滴滴打车云平台、京东、伊利、资拓等全国各地客户提供了安全可靠的云服务,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服务不掉线、数据不断流”,目前,云基地稳定运营机柜8033个,折合标准服务器12.4万台。

“前几天,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关于公布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第一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名单的通知》文件,经过企业自评、形式审查、对外公示等程序,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第一批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共92家,其中鄂尔多斯市入库12家,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库9家,占全市75%。为鄂尔多斯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了坚实的科技创新发展动力。”白霞介绍说。

截至2020年4月初,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复工复产率达90%以上,各企业生产经营平稳运行。

4、重庆将打造40到5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

重庆市20个部门研究制定的《重庆市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简称《方案》)正式出台,明确到2025年打造40到5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重庆市发展改革委2020年4月13日解读称,《方案》着力破解融资、用地、人才、服务等返乡入乡创业中的突出短板问题。

近年来,重庆市綦江区、开州区、江津区等10个区县先后被纳入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该市建成3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试点区县返乡创业人数达到6.3万人,创办市场主体3.8万个。

此次出台《方案》明确目标: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县),打造40到50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实现除主城区外所有区县全覆盖;全市返乡入乡创业市场主体达到40万户,累计带动城乡劳动力就业人数达到180万人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提出在用地方面的具体举措,涉多项改革探索。

例如,在优先保障返乡入乡创业用地方面,《方案》要求探索完善地票功能,落实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和地票交易要留足农村发展空间的政策要求,支持返乡创业人员使用农村复垦预留指标开展建设,引导返乡创业项目使用地票解决用地问题。

在完善土地利用方式方面,《方案》要求健全农村产权规范流转交易制度,根据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要,研究拓宽交易品种规模,支持返乡入乡创业;拓展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试点,鼓励针对返乡入乡创业人员和企业先行先试。

融资方面的支持力度也将加大。

《方案》提出,适当提高对返乡入乡创业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对涉农小微企业的不良贷款容忍度提高到3个百分点;支持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企业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并上市(IPO)融资;支持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企业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定向发行股票、发行可转债等方式融资;支持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企业通过发行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方式融资。

尤其是在扩大抵押物范围方面,《方案》明确在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框架下,有条件的地区按照风险可控原则,稳妥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实施利用大型农机具、股权、商标、应收账款、保单等抵(质)押贷款,不断拓展抵(质)押物范围。

5、沈阳自贸区2020年首季税收同比增长37.4%

2020年4月13日,自贸区沈阳片区对外发布信息:三年来,沈阳片区聚焦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这个核心任务,充分发挥自贸区创新开放优势,赋能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助推沈阳产业转型和结构升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企业加速集聚、迅速成长。

2020年第一季度,在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沈阳片区全口径税收实现了37.4%的增长。

三年来,自贸区沈阳片区坚持开放创新,拓展了先进制造开放窗口。投资28亿元用11个月时间完成了沈阳综合保税区桃仙园区建设,2019年4月封关运行,目前已进驻沈飞民机、沈飞国际等项目30余个;围绕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建成并上线运行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开通保税备货跨境电商模式,沈阳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去年11月正式运行,日通关能力105吨,居东北地区首位。

三年来,沈阳片区的创新试验,丰富了国资国企改革路径。沈阳市作为全国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创新优势,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形成了混改管理层持股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国有企业应急转贷等7项国资国企领域制度创新案例,占全省国资国企制度创新经验60%以上。其中,基于全要素价值分享模式的国有企业“内创业”模式入选全国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

三年来,沈阳片区项目集聚,搭建了产业合作国际平台。结合沈阳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沈阳片区搭建以日韩为主、面向东北亚开放的国际产业合作平台。引进日本欧力士集团投资建设欧力士自贸企业公馆,针对日本金融科技、文化创意、国际商贸等重点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借助“一带一路”和“中东欧17+1”合作机制,广泛开展与国际商协会合作,建成自贸之窗,成立国际商会总部基地,先后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家商协会签署合作协议,与500余个企业、商协会及商务团组进行了商洽。

数字播报

目前,沈阳片区累计注册企业1.8万户,其中外资企业379户。

入驻了航天科工、招商局、国电投等16家世界500强企业分支机构,500家金融、类金融机构和3000余家科技企业。

2019年,沈阳片区全口径税收、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贸易额分别为成立前的2.9倍、5.2倍和1.8倍。

6、山东青岛西海岸新区:多措并举“稳就业”

就业,一头连着经济运行,一头连着民生冷暖。近两年来,作为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通过“政策优化+精准服务+资金扶持”的协同发力,构建了完善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体系。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该区进一步破解“企业用工招工难 居民就业不充分”的难题,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百姓托起稳稳的幸福。

因地制宜,靶向培训促就业

“真没想到我这个庄户人,还能过一把当演员的瘾,是镇上的培训班圆了我的演戏梦。”2020年4月8日,50岁的青岛西海岸藏马镇胡家庄村村民刘瑞华告诉记者,如今家门口建了影视外景基地,听说镇上举办农民群演技能培训班,为影视基地培训群众演员,刘瑞华二话没说就报了名。

近几年,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迅速发展,除了国际一流的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区,在藏马镇建设的藏马山影视外景地也已部分投入使用。仅2019年,就有《封神三部曲》《创造营2019》等众多影视剧和综艺节目在新区录制拍摄。

“培训结束后,我还被纳入了新区的群演公社,有机会参与剧组拍摄。”刘瑞华说。

“我们的培训没有年龄限制,居民只要想学就可以报名,我们的原则是让有意愿的居民把技能学到手,可灵活就业。”青岛西海岸新区人社局职业培训技术中心负责人刘仁彬告诉记者,新区实施了“技能强区”工程,在摸清各镇街现有企业和即将投产项目的用工需求基础上,对掌握的企业岗位信息和居民就业、培训需求信息进行精准识别和分类专项管理,制定出“一镇一业”专属劳动培训方案,实现劳动者随时随地、就地就近参训就业。

刘仁彬给记者举例,藏马镇靠近融创影视产业园藏马山外景地,所以该镇的培训侧重于民宿、群演等;在灵山岛社区,则安排专业人员进岛,为当地居民讲授海产品的制作技术;由于紧靠董家口港,工业和物流业发达,泊里镇以叉车驾驶、电工维修等培训为主。

精准服务,人岗对接保就业

日前,一场特殊的招聘会在西海岸新区青岛金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现场举行,来参加招聘的是63名退役军人。

“这场招聘会是年后举办的首场线下招聘会,面向金能科技一家企业,现场一对一招聘。”青岛西海岸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文波说,金能科技是山东省首批新旧动能转换项目,2020年将投产,在得知企业用工需求后,新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第一时间通过退役军人就业信息库发布了招募信息,组织了这场招聘会。

招聘会现场有35名退役军人通过面试,与金能科技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同时也为这家高科技企业在疫情后及时复工复产解决了用工难题。“我已经顺利通过面试,不但可以在家门口上班,对薪酬也很满意,3个月的培训期起薪是4500元,转正之后起薪是6500元,还给投保五险一金。”退役军人董启超开心地说。

“我们根据退役军人在部队所学专业、取得的技能证书及求职意向等27项信息,建立了749人的就业信息库,同时对新区规模以上企业特别是重点项目企业都通过主动上门服务,搭建了用工信息供需对接机制。”王文波说,通过精准掌握企业用工需求,有针对性地搭建“一对一,一对多”的招聘桥梁,实现西海岸经济发展、企业用工和求职者三方“共赢”。

“近年来,新区重点关注退役军人、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我们与相关单位建立了联动机制,针对性地开展‘送岗入户’活动和专场招聘会,采取定向介绍、优先推荐的方式,实现人岗精准匹配。”青岛西海岸新区人社局就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大鲲介绍说。

疫情期间,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时间打造“就业街”网络招聘平台,及时推出“线上招聘”,将原计划举办的22场线下专场招聘会全部改为网上招聘。目前,已收集513家企业用工信息,提供劳动岗位2.4万个,网上达成就业意向7100余人次。

政策扶持,鼓励创业增就业

“受疫情影响,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多亏了创业担保贷款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青岛双得力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康说。张康大学毕业后,创办了青岛双得力建设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发展到了最关键时期,资金需求问题凸显。

2020年1月,张康向西海岸新区人社部门申请获得了4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贷款下来得很快,有了资金活水,我们有信心把前期损失夺回来。”张康说。

聚焦创业政策帮扶,围绕创业者在融资、成本、能力等方面的瓶颈,西海岸新区着力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实施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简化办事程序,精简受理资料,降低政策门槛,缓解创业者融资难题,鼓励和扶持广大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等群体自主创业。

在各种创业政策的驱动下,越来越多像张康一样的“追梦人”在西海岸这片双创的沃土上茁壮成长。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青岛西海岸政策性扶持创业988人,创业担保贷款规模达1695万元,落实创业扶持资金1419万元,同比增长4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