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三个层次

创新的三个层次

前几天有一篇文章《清明祭:中国式共享经济,消耗1000亿,几乎全军覆没》,作者在末尾提到一个观点,还是十分认同的:创新创业的模式,拉开了国与国之间的差距。谈到创新,以我有限的知识和理解,一点小感如下:


个人理解创新有三个层次——基础科学理论的创新、应用科学及技术层面的创新、商业模式和社会关系的创新。牛顿三定律、广义相对论、电磁理论,这些基础科学理论的创新,能管一百年、五十年;进而催生应用科学和技术的创新;技术创新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社会关系。基础科学理论是本,应用科学和技术是枝,商业模式是叶。根本稀少,枝干较多,花叶繁茂,才应该是这个社会结构该有的样子。基础科学理论的创新,往往能推动时代的巨大进步,三次科技革命,无不是基础理论的重大发现与创新推动的,进而促使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各类公司、各种商业模式和业态。


回头看这段话,自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创新这个词语,本质上就是说创造还没有的东西、还不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东西。所以回到现实中来,我们发现,很多的商业上的“创新”,其实算不上新。一些人把开家公司、复制别人的模式,叫做创业创新,其实是混淆概念,顶多只能算模仿。却要去以创新的噱头给自己打鸡血、蒙蔽大家眼睛。


前几年彼得·提尔有一本《Zero to One》十分出名,也很有洞见。他提出真正的创新、创见是从“0”到“1”,即从无到有的一个过程,必须先有这个“1”,然后才有从“1”到“N”,而最难的,就是“1”的萌发、出生。我们常认为创新是“无中生有”,或者是“真空生妙有”,这对当事者的思维力和洞见力要求是十分高的,但常人却忽略了一种创新的模式:模仿式的、渐进式的创新。本号早期推荐过一本司马辽太郎的《霸王之家:德川家康》,其实就是讲述如何通过模仿式、渐进式的创新,最终实现本质的转变。


在风云诡谲的日本战国时代,豪杰辈出,相对于织田信长、武田信玄、丰臣秀吉这些人物,德川家康既无家财、有无武力,还略有懦弱,但最后成为一代霸主,很重要一点就是他善于学习。德川善于从每一个人身上去学习他们的长处,每一战役,都善加分析成败双方的优劣,然后以最小的成本去模仿和改进。积跬步、致千里,绕开前人犯过的每一个错误,最终实现质变。以敏锐的眼光观察、以最小的成本试错、以不舍的意志前行。创新,是一个持久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