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解析一下“可怜无定河边骨”这句诗?

都市混口饭


此处参考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中的分析

该句出自唐代陈陶的《陇西行四首》其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是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无定河,是黄河中游支流,在今陕西北部。

《陇西行》诗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

诗的首两句描述了五千精锐部队皆丧胡手,战斗激烈,伤亡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逼出正意:“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这首诗,后半首出名,前半首多有评论不出彩,在于写诗,是一种兴,能启发,能过感动读者,过于直白的描述就失掉了感动,失掉了联想。当然,前首的描述,战况之惨烈,为后半首的场景提供了铺垫。


不喝酒的酒徒


陇西行四首·其二

唐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里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知道亲人死去,固然会引起悲伤,但确知亲人的下落,毕竟是一种告慰。而这里,长年音讯杳然,征人早已变成无定河边的枯骨,妻子却还在梦境之中盼他早日归来团聚。灾难和不幸降临到身上,不但毫不觉察,反而满怀着热切美好的希望,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金兆鑫


这是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本诗赞美了前线将士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揭示了唐代长期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对深闺少妇的遭遇给予了深深地同情。

  后两句写边的白骨,是春闺少妇日夜盼望归来团聚的亲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怜呵,将士们的白骨堆积在无定河边,而他们远方的妻子,则深信丈夫还活着,依然在梦中深情地呼唤着他们,盼望着有朝一日与他们相依相伴。

  后两句,以“无定河边骨”与“春闺梦里人”相对照,一边叙现实,一边写梦境,虚实相生,情深词苦,感情凄楚,凝聚了诗人对牺牲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使人潸然泪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