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大三了,但人情世俗非常差?怎么办?

墨道书法


大三的孩子不懂人情世故,实际很正常,做父母的不要着急。

  • 孩子大三了,说明孩子之前一直在校园里生活。那么他接触的人不是老师就是同学,实际上这两类人群都是比较单纯的。孩子长期与师生接触,在校园中长大受此影响,不懂人情世故很正常
  • 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甚至就连学生自己都往往会认为是自己的主要目的是去学习,而不是去学习如何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么不懂人情世故也就很正常了。
  • 还有就是待人接物的能力培养,往往需要生活历练并获取经验。除了直接经验之外,还有间接经验的获得。而间接经验往往是孩子从受父母身上学习的。如果父母的处事方式非常的合理,孩子有可能会学到。可是,好多父母自己的能力就不突出,那么孩子又能学到什么呢?

虽然孩子大三了,不是很懂人情世故,但是有一点是比较好的。你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至少早点认识,早点补救,那么相对其他人来说,这就是优势。

具体的做法可以这样做:

  • 可以找自己的孩子谈心,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遇事可以寻求父母的建议,但是要自己拿主意。也许他刚开始无所适从,但是时间长了,孩子一定会慢慢的成熟。
  • 发挥父母的榜样作用。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遇到事情是,父母一定要非常淡定,尽量以合适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影响自己的孩子,让孩子间接学习。
  • 我推荐几本书,如《菜根谭》、《曾国藩家书》、《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我不是教你诈》等都是很好的书。孩子看了之后,至少能明白了世间百态,人情世故。虽然这些不足以直接改变人生,但至少可以影响孩子,让他可以知道如何借鉴我们中国人处事的方式。
  • 父母要学会放手,多鼓励孩子去接触社会。毕竟已经大三了,可以去找工作单位实习,或者找兼职进行锻炼,让孩子慢慢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总之,现在的孩子普遍被父母保护的太好了。看着年龄不小了,实际上心理年龄却很小。遇到了事情,处理方式比较幼稚。可是孩子越这样,父母越担心。其实父母要学会放手,趁着孩子还在学校,多让他锻炼,多接触社会,不要怕吃亏,只有这样才会正真的成长。


高考最前沿


学生时期以学业为主,人情世俗是次要的事情。学生把成绩搞上去,把专业学得扎实一点,甚至能写点论文或搞点创新,那比把人际关系搞得八面玲珑要强得多。

至于人际关系,懂得相互尊重,不卑不亢,平等交流,相互包容,学会换位思考,尽量不在人前人后评论他人的不足,宽宏大量,对人有爱,对事认真,也就够了。

社会上繁文缛节大多,作为学生,太社会化了也不一定就好。太超凡入圣了也很难。

作为父母,担忧他进入社会因不懂人情世故而吃亏,这种担忧一方面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另一方面,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甚至给孩子平添又一个烦恼。为什么说是多余的?因为孩子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切身生活体验,从实践中得到悟性与成长的。你絮叨多了,既影响自己的心态,又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种心理现象:越是担忧的事情,越有可能发生。所以,还是少担忧的好。

作为父母,最好相信孩子有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引导他观察社会,识别人性,具备基本的自我保护与是非判断能力。担忧孩子,实际上是在否定孩子的能力。赞美与肯定孩子,比批判与否定孩子,教育效果要强得多。

假如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吃了亏,也不一定就是孩子本人的错。在精神与人格修养领域,社会上很多人是在退化的,只有少数人在进化。用世俗观点看问题,不一定就全对。目前这个时段人们的处世准则在若干年后不一定就能行得通。未来的社会将会有新的范式与面貌出现。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玩伴少。孩子们喜欢与手机电视电脑打交道。但是,现实的社会生产与生活,不仅是由人与机器打交道,更多的是由人与人交往来推动前进的。人机交流是简单的,人与人交流是复杂的。鼓励孩子不惧交往,主动学习交往的底线与准则,无需担忧孩子不懂人情世故,是父母最佳的选择。


汪红英名班主任工作室


1、“经历”是成年后学东西的重要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成长,所有建议您让他多出去走走,经历一些人情世故,自己就懂了。比如交往异性,与不同的人来往,一个人去旅游,去闯荡。

2、在他身上可以施加适当的压力,简单来说就是责任,让他懂得什么叫做责任,遇到事情自己解决,自己负责,这样就会提升各种各样的能力。

3,多给他独立思考的机会,可以什么事情都先让他思考,再一起解决。


我自己也是这样成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