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武帝蕭衍為什麼會如此大力的扶持佛教、推行佛化,並且多次的以身舍佛?

子不語同學


魏晉南北朝是佛教興盛時期,梁武帝蕭衍年輕的時候就常常研究佛法。越動亂時期,宗教也容易發展。

1.到了晚年,其愈發的沉迷其中,明天吃素還推廣全國吃素,宗廟祭祀都不用豬牛羊了,直接上蔬菜。

2.南朝政局這麼多年了,一直都是改朝換代,風雲變幻,在這爭鬥戰亂之中,蕭衍也是分身乏術,心力交瘁。只有佛教可以給他安寧與麻醉。

3.佛教的盛行,社會現實的殘酷,個人選擇的逃離。


濤濤歷史屋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杜牧。

說的就是梁武帝蕭衍統治時期,南朝的佛教達到了頂峰。據考,僅京城,寺廟不少於七百處,僧尼數萬,可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言”了。

蕭衍,字叔達,齊高帝蕭道成之族侄。自幼天資聰穎,十分喜歡讀書,與竟陵王蕭子良、沈約、謝眺等眾文人被稱為“竟陵八友”。南齊明帝時,因北魏孝文帝元宏南犯,蕭衍受命抗敵,功成,實力迅速膨脹。公元502年,廢蕭寶融稱帝,改國號為梁,即梁武帝。

執政之初,蕭衍勤於政務,春夏秋冬即五更起床力理公務,冬天手都被凍裂了。生活節儉:“一冠三載,一被二年”被世人崇尚。經過近二十年的勵精圖治,南梁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經濟獲得了快速增長。

然而,在一片歌舞昇平的背後,危機也一步步逼近。

蕭衍執政外緊內松,即對他的親屬們非常放縱。尤其是對弟弟蕭宏,更加縱容。宏奢僭無度,聚財貪色。在享盡世上大富大貴後,蕭宏把皇帝哥哥當成自己的跘腳石,想嚐嚐做皇帝的滋味,被蕭衍得知。但是僅僅訓斥幾句,不加任何懲罰。宏變本加利,與親侄女,也就是蕭衍的親生女兒永興公主通姦,並答應自己一旦稱弟,立公主為後,恩愛萬年。結果刺殺蕭衍失敗,公主畏罪自殺,宏憂懼而亡。

而永興公主,是蕭衍最疼愛的一個女兒。老年喪女,蕭衍一度神魂顛倒,經常一個人默默垂淚。

不久,次子蕭綜因犯錯怕責,投降了北魏。蕭衍聞訊,一氣之下撤了綜的封號,並把他生母吳氏貶為庶人。不久吳氏抑鬱而終,蕭綜與父徹底決裂。

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年過花甲的蕭衍看破了紅塵,開始信奉起佛教來。公元527年,六十四歲的梁武帝隻身來到同泰寺,做了三天的住持和尚,同時,戒掉女色葷腥,令臣民效仿。

從此,武帝對佛教的痴迷,一發而不可收拾。

佛教的過濫,導致民生凋敝,百業荒廢。廣造寺院的結果,造成財政空虛,入不敷出,以至於國家無賑災之銀,無養兵之餉,國勢日衰。

西天二十八禪宗傳人達摩祖師東渡後,被武帝接到南京,問道:

朕即位以來,造寺譯經,度僧不可勝數,有無功德?

達摩答:並無功德。這隻能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好比影子跟隨身體走,無甚效果。

達摩祖師也算是對梁武帝中肯的評價了!


非非空


蕭衍曾經在《淨業賦序》中透露過他年輕時候的夢想——“少愛山水, 有懷丘壑”。人總是矛盾的,蕭衍一方面在追尋世俗間最高的權力,另一方面,心理卻總有一方淨土。

王朝的興衰更替,在南北朝時期來的尤為迅猛和剛烈。貴族的戰亂和平民的起義,這種種的社會關係需要協調,也是蕭衍即位登基之後的頭等大事。而怎麼樣才能協調好這一切的關係,保持新朝的社會秩序和穩定發展呢?


聰明的蕭衍做了一個他自認為最聰明的選擇——佛教。


首先,背景很重要

漢末儒家的正統思想在政治、現實、思想中全面崩潰。曹操反對天命、鬼神、聖人之言,唯才是舉;諸葛亮更是反對天道,“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強調人的作用和力量。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被全面動搖,魏晉時期玄學蔚然成風,大族名士紛紛加入思辨大潮。玄學的思辨為佛教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佛學在此時與中土文化結合適應,尤其和老莊的無為,出世思想融為一體,使得世人逐漸認同。又佛學重辯證,更是容易讓人深入思考,慢慢的說佛講經成為社會風尚,大大的提升了社會地位。


那麼,推行佛教對於蕭衍有哪些好處呢?蕭衍為什麼要不遺餘力的扶持佛教,推行佛化呢?甚至到最後以身舍佛?


1,整合內部勢力,轉移貴族統治階級的視線


蕭衍登基之前,宋、 齊兩代稱帝者 16 人, 其中在王位爭奪中被殺者達 10 人之多, 因牽連而被殺的貴族更是數不勝數。 皇帝不久長,宗親之間的內耗更是對國力產生了極大的消耗。蕭衍對這一點看的十分清楚明白,於是他為了能有效地維護現有的統治秩序, 不繼續走上殺戮功臣和諸王的老路,所以選擇是在王室中大力提倡佛教, 從而達到轉移諸王對權力的慾望。 不僅世族大家、公卿百官,連自己的兒子們也招為崇佛宣傳使者。

2,愚民之智,取民之勇


宗教是封建統治者麻痺人民的最好手段,不僅可以削弱人民的反抗鬥志,還能更加深入的改造他們。佛教作為一款新型的統治工具,正好可以填補之前天師道,五斗米教等失敗工具所遺留的空白。佛教這種既可以用來麻醉人民甚至王公大族, 又不會被別人利用來發動叛亂的這樣一個不可多得的統治工具在他面前的時候, 他又怎麼肯錯過這個機會呢? 所以,蕭衍毫不猶豫地棄道崇佛, 他要逐漸地把佛教引入人們的頭腦, 讓人們在追求虛幻的來生轉世中安分於大梁帝國的統治, 作一個恭恭敬敬的良民。

3.佛教本土化的發展,以身舍佛的背後是政教合一


張角,張魯,葛洪,孫恩等早一批利用宗教發展軍隊和政權的人早已為政教合一的想法打下了基礎,而佛教在這一時期的本土化,更是讓蕭衍看到了這個可能。

在兩晉南北朝的漢譯佛經當中, “孝”這一中華民族最重視的儒家思想的核心,被放佛教在了突出的位置。 鳩摩羅什所譯的《菩薩戒本》道: “孝順父母、 師、 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這已經把佛戒與儒孝等同起來了。

梁武帝棄道崇佛, 並不是滅道崇佛。實際上他是儒學、 道學、 佛學、 玄學並舉。他常常為臣下講解《老子》、 《莊子》。儘管梁武帝在詔書裡說天地之間只有佛教是正道, 其他的都是邪道。 但是他又把老子孔子等人統統歸於如來的後人。所以可以看出來,他種種以身舍佛的行為背後,又何嘗不是想把自身化為佛祖之身,他自己本身便有“菩薩皇帝”一說,這正是保障他政教合一,最好的利用上佛教這一統治工具的完美體現。

不論梁武帝崇佛背後的良苦用心與鞏固統治的深層次設想,雖然蕭衍自以為找到了麻痺人民、維護統治的靈丹妙藥,然而大力佛教的結果卻是他始料未及的。佛教帶給梁朝的不只是經濟上的破壞和政治上的腐敗,曾經在前期初顯繁榮的南梁帝國逐漸走向窮途末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