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唐宋文人多出自庙堂,明清文人多出自乡野?

阿甘森林


我是波云星,历史领域的创作者。


您的问题,如果换一个角度表述,可能更有利于找出真正的答案。

庙堂本身不是文人的制造地,而是文人的集聚地。您的问题实际上或可以转换为:为何唐宋的朝廷聚集和吸纳了绝大多数的文化人,而明清时期有不少比例的文化人游离于朝廷之外?

官吏选拔,换言之,就是”仕进“,进身为官。开皇十五年,隋文帝下令裁革“乡官”,正式废除行世300余年的九品中正制。开皇十八年,诏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总督、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推选人才,以德、才举人,完全改变了魏晋以来注重出身门第的陈腐局面。大业二年,隋炀帝继续变更魏晋以来的选举法,正式设立“进士科”,开了科举制的先河。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在宫门前看到新进士们有秩序地排着长队进进出出时,不禁拍掌大笑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为什么?就因为中央政府通过科举制度从士族和豪强手中夺回选拔官吏的权力,而且有学问的人都不琢磨去推翻朝廷了,而是去通过考试一心求官,这是统治阶级笼络读书士子和一部分贫寒百姓的绝妙办法,有助于巩固中央集权。

科举取士,自隋至清(606~1905年),千年有余。作为一项制度,相对于九品中正、世卿世禄,科举具有历史进步性的,在封建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的唐宋两代能够培养许多杰出人才,庙堂上也会吸纳更多的文化精英;而明清两代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后期衰败阶段,科举慢慢就成了统治者维护旧的封建秩序、抵制社会进步的一种工具了。八股文,面目可憎;文字狱,噤若寒蝉;重文轻武,轻视、贬低自然科学技术;皓首穷经,远离社会现实。而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市民社会开始发育,一批文化人(如徐霞客、唐伯虎、蒲松龄等)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弦更张,庙堂上吸纳的文化人就少了,而散落于民间。


波云星


这个问题我回答不来,谢友。

如果不理睬友的提问,显得不礼貌。


南山有仙


对于这些,我是第一次听你说,很抱歉并多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