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

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

顧愷之,字長康,是東晉時期晉陵無錫(今屬江蘇)人。他博學多才,精通詩賦與書法,尤擅繪畫,時人稱其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在繪畫方面,顧愷之精於繪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為“六朝四大家”,代表作有《洛神賦圖》《女史箴圖》等。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影響極大,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

另外,民間也流傳著一些關於顧愷之的趣聞軼事。有一年,顧愷之作為參軍跟隨著大將軍桓溫去江陵視察。得知這個消息後,江陵當地的官員自然是紛紛前來拜見桓溫將軍,並且還讓人送來很多當地的特產—甘蔗。

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

桓溫見了這些甘蔗,十分驚喜,本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想法,趕緊招呼周圍的人過來,說:“來來來!大家趕緊過來!這裡的甘蔗非常有名,味道甘甜,快來嘗一嘗!”於是,每個人都懷著些許的好奇拿著甘蔗吃起來。嘗罷第一口,眾人皆是止不住地驚歎。有人一邊吃,一邊不住地誇道:“將軍,這甘蔗真是好吃啊!我從未嘗過比這更甜的甘蔗了,怪不得這麼有名,果然好吃啊桓溫將軍見大家吃得如此歡喜,心中也相當高興。

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

突然,他發現唯獨有一人不同於正滿心喜悅的其他人,一個人靜靜地坐在窗邊,出神地欣賞著窗外的如畫美景。此人正是顧愷之。桓溫將軍見顧愷之認真的樣子,不覺起了戲謔之心,想逗一逗他。桓溫仔細地在剩下的甘蔗裡挑挑揀揀,故意選了一根特別長的,然後把甘蔗末梢一把塞到顧愷之手中。甘蔗的末端是整根甘蔗裡最不甜的一段,一般人自然是不願意啃這段的,常常會捨棄。但令人沒想到的是,顧愷之拿著甘蔗的末端竟然泰然自若地啃了起來。

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

桓溫見此情景,覺得他是犯傻了就忍不住捧腹大笑,並拍著顧愷之的肩膀說:“這甘蔗怎麼樣,甜不甜啊?”旁邊的人也覺得好笑,跟著打趣顧愷之道:“我們覺得這甘蔗美味極了!不知道顧參軍的甘蔗吃起來怎麼樣?話音未落,眾人一陣鬨笑這下顧愷之才回過神來,看到手裡的甘蔗末梢,立刻明白了大家都在笑什麼。

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

但他也不以為意,坦然地舉起甘蔗對著眾人說:“你們還真的別笑我,依我看,倒是你們根本不懂這甘蔗的正確吃法,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講究呢!”大家被他一本正經的樣子鎮住了,狐疑地問:“不過是吃個甘蔗而已,還有什麼特別講究嗎?”“自然是有的,且這講究大著呢!哦?我等願聞其詳。不過,顧參軍可不要胡說,隨意誆我們啊!”

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

顧愷之清了清嗓子,回答道:“你們一開始就吃最甜的那一段,越吃到後面便越是不甜,到最後就幾乎沒有什麼甜味了,可對?”眾人聽了覺得有理,都微微點頭表示贊同。而我呢,從這最不甜的末端吃起,吃到後來就是越吃越甜,越來越有味道。我這種吃法啊,叫作‘漸入佳境’!”眾人大悟,認同地說:“不愧是顧參軍啊,考慮得真是周到“漸入佳境”這個成語便是由此而來,用以比喻境況逐漸好轉或興趣逐漸濃厚。另外,還有“蔗境”一詞,比喻先苦後甜,有後福。

顧愷之:漸入佳境,吃甘蔗的哲學

其實,我們的日常生活有時候也像吃甘蔗一樣,從平平淡淡開始,也能夠越過越有滋味。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