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色”资源转化成“三味”教材

把“红色”资源转化成“三味”教材

近年来,铜仁市充分挖掘整理本地红色资源,依托“一带两园三带多点”优势,以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纪念馆为载体,加快党性教育基地的建设和申报力度;通过深掘红色资源再现历史“原味”、开发精品课程领悟文化“深味”、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习“趣味”,把“红色”资源转化成党性教育的“三味”教材,传播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目前,全市拟打造1个基地,38个现场教学点。

深掘红色资源,再现历史“原味”。立足本地优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使红色文化活化为可看、可听、可读、可续的文化产品和精神食粮,再现历史“原味”。一是组建调研团队。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市委党研室相关人员组成调研组,通过翻阅党史资料、研读革命先辈回忆录、探访红军后代和当地村民等方式,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比如:围绕甘溪遭遇战、困牛山百名英雄跳崖壮举这一主线,调研组共走访群众30余人次,收集梳理素材16个,整理稿件14篇。二是撰写红色故事。市委党史研究室按照市委要求,启动了《100个红军故事》编写工作,成立了编写专班,下发了《编写工作方案》,根据红三军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红六军团西征、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至创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二.六军团长征四个阶段进行了责任分工,明确了具体责任人和编写时限。目前,《100个红军故事》提纲已基本锁定,小故事初稿完成32个。

三是搭建教学平台。以周逸群故居(陈列馆)、万山汞矿工业遗产博物馆、松桃石梁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地、印江木黄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馆(纪念碑)、石阡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德江枫香溪会议会址、沿河谯家镇土地湾黔东革命委员会等革命历史遗存为重点,建成一批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现场教学点,力争实现“一区(县)一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即每个区(县)至少建设1个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作为承接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的平台。

开发精品课程,领悟文化“深味”。依托丰富而厚重的红色资源,深入开发精品课程,领悟从中所孕育出来的铜仁精神和文化底蕴。一是聚焦主题主线。紧扣铜仁文化,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打赢“三大攻坚战”、实施“三大战略行动”“一区五地建设”等方面,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打造“一校一精品课程”,即每个党校、纪念场馆至少要有1门精品课程。二是突出本土特色。紧密结合铜仁历史人物、党史事件、精神传承,围绕党性教育基础理论、理想信念、党的宗旨、革命传统、道德品行、反腐倡廉等重点内容,用铜仁人物、铜仁故事、铜仁精神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各现场教学点按照特色鲜明、导向正确的教学主题,拟各开发2门以上精品课程。

三是丰富文化内涵。从大量历史和现实素材中收集革命先烈在黔东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光荣事迹,整理编写了《困牛山壮举》《红军长征过石阡》《风雨梵净山》《红旗漫卷黔东》等现场教学故事,拍摄制作了《扬红军精神 决胜同步小康》《壮志不渝——旷继勋》等党性教育专题片,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提升教学内涵,再现红军在黔东大地的艰苦岁月,从中感受到革命岁月中的军民鱼水深情。

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学习“趣味”。改变以往单纯的现场解说方式,增加了党课、红色故事等内容,积极探索开展案例式、研讨式、情景式教学,为党性教育“提趣增味”。一是以讲故事形式增“趣味”。各现场教学点邀请本地的老党员、红军烈士后代和聘请熟悉当地红色文化历史、讲授效果较好的专兼职教师,配备2名以上具有较好解说能力的现场讲解员,用“接地气”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编印的《铜仁红色故事》等教材,讲好当地的革命事迹和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党性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以音视频形式增“趣味”。

从市级党费中划拨30万元,用于开发《忧国忧民立初心 矢志不渝担使命——周逸群烈士纪念馆党性教育教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脱贫攻坚陈列管现场教学》《困牛山战斗现场教学》等音视频教学课程。同时,运用声、光、电等多种形式,在每个教学点上因地制宜再现革命场景,开展“重温入党誓词”等体验式教学,让党员干部在“身临其境”中真正触及思想、震撼心灵。三是以研讨学形式增“趣味”。课程中设置研讨学习时间,把学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研讨式学习,根据培训主题设置具体的研讨内容,引导党员干部往实里学、深里悟,让学员在研究状态下学习,推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创新、理论讲授与实境体验的有效融合,认真讲好铜仁故事、铜仁精神,不断增强党性教育的鲜活性。计划经过2-3年时间努力打造出一批具有铜仁特色的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和经验典型,树立铜仁党性教育品牌。(张羽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