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各項存糧500萬噸 糧食安全“穩如磐石”

圖片

技術人員在六米高的糧倉頂部察看稻穀品質。

◎文/徐報融媒記者 王正喜 圖/徐報融媒記者 齊浩

在銅山區張集鎮104國道旁,佔地近3000畝的國家級大型糧庫、省級糧食物流產業園已成為當地的地標園區。走上通往維維產業園的綠蔭大道,園區的標識牌醒目地出現在視野裡,上面標註了糧庫、麵粉廠、紙箱廠、掛麵廠等地的位置方向。

維維股份徐州糧食物流產業園去年11月成為江蘇省糧食物流產業園區,“糧食進入園區後要檢測、稱重、化驗。如果溼度過大,還需要烘乾,然後才能進倉儲藏。”維維糧倉糧食儲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建國介紹說,園內的大型糧庫2015年底基本建成,次年1月開始庫存小麥和稻穀。糧庫3個庫區共儲存小麥和稻穀86萬噸,其中國家糧食儲備34萬噸。

面對此次疫情,作為擁有國資入股的國家產業化龍頭企業,維維股份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充分發揮“維維糧倉”的作用,肩負起重點糧食物流產業園的擔當。在抓緊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有序推動復工復產。疫情期間,徐州園區內六朝松麵粉廠加大生產力度,員工在封閉狀態實行24小時工作制,日產麵粉達1000噸,充分滿足市場需求,並嚴格執行平價政策,保證優質平價、隨需隨供。

萬物互聯,存糧“心中有數”

以前,每一個糧倉就是一個獨立的儲糧單位,信息查閱只能靠人力、看報表,“庫區擁有130個倉庫,糧食堆高6米,別說細緻檢查,每個糧倉走一遍都費時費力。”李建國告訴記者,“現在打開電腦就能完成,省人省力,又快又好。這是物聯網帶來的變化。”

智能遠程在線監測系統是智能化糧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糧堆中,以2米距離為網格,架設了3層上百個測溫點,內外還有溼度傳感器,通過互聯網實時向分公司和集團總部回傳數據。”李建國介紹,傳感器能實時採集、分析、預警倉內糧食溫度的細微變化,成為實現遠程監控的“千里眼”,發現問題可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李建國介紹,高清監控攝像頭擁有23倍放大、360度旋轉能力,讓管理部門擁有了全天候、無盲點的遠程監控能力,可實時監控每一個直屬庫倉內外實況。物聯網不僅實現在線監測,還能通過人工智能算法控制實地環境,智能通風決策模型可計算出通風方式、通風時長,並遠程操控風機、通風窗,實現通風的智能決策。過去,人工開倉通風需要40分鐘,現在坐在辦公室,1分鐘內就可操控20多個大型糧倉。

糧食是有生命的,糧食儲存週期一般為2年至3年或者3年至5年,儲存週期損耗最大的是水分。通過科技手段改造的糧倉,可以有效減緩水分流失速度,控制糧食損耗,從而創造糧食儲存的經濟效益。實際結果顯示,通過科技儲糧技術改造的倉房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30%,能耗降低40%左右。

目前,我市中儲糧系統的糧庫全部實現智能化管理全覆蓋。智能化糧庫系統主要包括智能出入庫系統、糧情監測系統、數量監測系統、智能氣調系統和智能通風系統5個系統,中儲糧總公司通過運用“一卡通”、視頻監控、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可以對直屬庫及分庫所存糧食的數量、質量、出入庫作業、資金實現全過程在線監控。通過智能化糧庫建設,實現了倉儲信息化、管理智能化、運營高效化。

技術進步,儲備能力今非昔比

相比東北西北地區,徐州也是中國儲糧環境的高溫高溼地區,結合智能通風等技術,根據物聯網數據跟蹤,即便在最炎熱的夏季,徐州平均糧溫也能控制在15℃左右,最高不超過20℃。監測顯示,稻穀的品質指標脂肪酸值每年上升不到3mgKOH/100g。

市發改委(市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糧食和物資儲備處處長孫志勇告訴記者,科技儲糧技術進步使發熱、生黴等異常糧情的發生幾率顯著減少,也大大提高了我市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

目前,全市現有儲糧庫點203個,有效倉容412萬噸,現儲有中央儲備糧、最低收購價糧及省、市、縣三級地方儲備糧,全市常年儲糧保持在200萬噸以上。2019年末,全社會存糧近500萬噸,創近年新高;市、縣均建立了地方糧食儲備,有效保障了全市各地的糧食供需。自2006年以來,全市共投入倉儲設施建設改造資金近7億元,投資規模和省以上補助資金均居全省第一,維修改造鄉鎮糧管所83個,改造倉容110萬噸,糧食倉儲能力明顯增強,區域糧食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近年來,我市不斷完善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已按國家和省要求完成市、縣應急成品糧油儲備任務。2019年底,重新梳理完善238家應急保供響應單位,其中加工企業40家,銷售網點172家,配送企業15家,儲運企業11家,市發改委建立健全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的糧食預警、監測和動態信息管理系統,佈設54個糧食價格信息監測點,認真做好市場價格監控;進一步落實職責,開展糧食應急保供演練,配備設施,確保糧食應急時能迅速調動、正常運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