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之前在看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散步》時,不止一次看到他引用 “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這句話來形容中國園林與建築之美,而當時的我只是因著這句文辭上的優美而印象深刻,並不曾有更多發自肺腑的感同身受。

直到看完這本由臺灣建築學者漢寶德寫的《如何欣賞建築》後,才算是真正理解並體會到了這句話的內裡乾坤和箇中深意。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豆瓣截圖

正如作者在前言裡的說明,本書是他應邀為雜誌專欄而寫的有關建築的普及性文章的合集。雖說選擇合適的建築物有點困難,但考慮到對象是一般讀者,所以他嘗試以遊記的方式來敘述,最終所選取的也都是他所親眼見過的,印象最深刻的,也最讓他感動的建築物。

也正因此,這本書給我的閱讀體驗,也遠非那些純客觀理性介紹建築史的書籍所能相比的。簡言之,這是一本帶有作者主觀情感的有溫度的書,讓我看完後,也輕易地感動著作者的感動,學著欣賞作者眼中心裡的凝固著音樂感的建築之美。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本書一共介紹了 17 個建築,有些盛名在外,比如悉尼歌劇院,滿富戲劇性又讓人過目難忘的國家地標;還有被泰戈爾稱為 ”臉上永恆的淚珠“ 的泰姬瑪哈陵,它的美不僅僅在於建築上的和諧,更是出於它背後的感人故事……

但更多的是不怎麼如雷貫耳,卻每每思及念及都能讓作者滿懷感動的建築…… 這樣的情愫,有一些我能感同身受,有一些雖暫時不能體會到,卻也還能從他的字裡行間收穫到額外的體悟。

比如,臺南武廟側面的那一面紅牆所帶給作者的感動,則是我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如我第一次去北京故宮,走過那一段貌似深不見底的紅牆時,也是發自內心的感慨:紅牆宮裡萬重門……

再比如,劍橋國王學院教堂內部的扇形拱頂,除了那份倒漏斗形的造型符合結構原理外,以扇骨為經,圓弧為緯的設計,也讓我瞬間感受到了那滿滿的富有韻律感的音樂體驗

~~~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劍橋國王學院教堂 | 本書內頁配圖

又比如,在美國普渡大學的不遠處,哥倫布小鎮(Columbus, Indiana)上的那個規模雖小卻很顯眼的消防站。它的特別之處在於 ”正面原是一個招牌“ 的設計理念。

如下圖所示,主張外觀的矛盾與含混的建築師文丘裡

,對這座消防站的背面設計是高車棚與低宿舍的拼湊,但為了正面的大氣與引人注目,很有心地設計了面紅磚牆”大招牌“,既滿足實際需求,又能做到美觀大方,也不浪費。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美國消防站 |本書內頁配圖

這樣一座平凡建築的美,倘若沒有本書作者的有心介紹,或許真的是進不了我們的眼裡心裡的吧。正如如書中所言,

世界上被眾人欣賞的東西都是精彩與亮麗的。

平凡的事物遍地皆是,大多不為人所注意。而平凡的美並沒有刺激感官,使我們眼睛亮起來的力量,只有直接與之相關的人在生活中感受到它的溫馨。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金門王宅之所以被作者選中,是因為建築之間的

窄巷,在他看來,這是極富有中國古建築的特色。那樣平凡的巷子,兩邊未必對稱的屋頂與門窗,反而給人一種生命的戲劇的吸引力

無比狹長的巷子,幾乎看不到底,由此而生的仿若天際線的美,又很自然而然地引申出對未可知的前景的懸疑感……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金門王宅的窄巷 | 本書內頁配圖

這裡的窄巷,不過是建造房屋的時候,考慮到院落之間的走動,一如我們現在所說的 “動線”,又好比是北京的衚衕,上海的弄堂,起著隔離宅子,保持距離的原始作用;然而在作者的筆下,卻有著那份不輕易為人所見的建築與空間之美

無疑本書作者雖也是盛名在外的建築師,其內心還是很難得地保有著一片輕易能被感動到的柔軟之地。

而我,也因著他的這份柔軟而感動,也忍不住重新審視起這些常被我們所忽略的平凡之美,甚至於昨兒晚上,我還夢到了自己在麗江的古鎮裡,遊移在窄巷中,感受著那份恰到好處的距離感,好比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既能不陌生,又不過分熟稔……

窄巷雖窄,卻不可沒有。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在西班牙的巴塞羅那,有個高迪的米拉之居。雖然這棟為富豪米拉設計的六層樓住宅,並不是建築師高迪最著名的作品,且在大街上與一般公寓沒有太大不同。但是如果我們足夠有心的話,不難發現它的特別之處,就在於沒有直線,沒有直角。因為高迪認為直線是人造的,上帝造的是曲線,所以曲線帶著神意,由此也可見高迪的中世紀精神。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高迪的米拉之居 | 本書內頁配圖

如圖所示,米拉之居的正面是從上到下六根平行的波狀曲線,而每條曲線又都有同樣振幅的波狀韻律,由簡單的凹凸所形成。我們不難從中看出一種富有動態的建築美感,真真是完美詮釋了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

不僅如此,每一層的窗戶、陽臺及鐵質花式欄杆也都各有不同,內部廳堂轉彎處的扇形拱頂,被作者讚歎為他所見到的近現代建築中最美的屋頂天花。

此外屋頂上的雕刻,幾個明顯的突出物也各有特色,既像十字架,又像幾個抽象的人頭,還有幾個像成列的太空戰士的,竟然是煙囪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高迪的米拉之居 | 本書內頁配圖

值得順便一提的是,在西方國家的煙囪都是成排豎立的,因為煙囪的下面並不是廚房,而是壁爐……

就像這樣,在欣賞建築物之美的同時,還能順便被普及一下常識,這樣的小彩蛋也還蠻受用的。

而所有的這一切,都在有意無意間反應出高迪這個想象力豐富、耽於幻象而又遊戲心重的建築師的創造力,那份既有 “統一中的變化”,又有 “變化中的統一” 的美學原則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最後,忍不住大筆墨地記錄一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建築 — 廊香聖母堂,太有意思了!

首先是建築師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1887-1965),他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也是倡導現代主義精神最堅定的建築家,還是有名的畫家與雕塑家。

他的畫是發展了立體派的造型觀,簡化了畢加索的人物形象,強化了形式構成的觀念;但在理性的建築上,這種純粹的形式又沒有發展的空間。

可以說,這是柯布西耶內心的矛盾,而他這一生也是兩腳分別踏在 “理性的建築” 與 “感性的繪畫” 這兩條船上。

廊香聖母堂,正是他把曲線造型的渴望表達在建築上,用空間傳達出人類內心深情的呼喊,所塑造的唯一的作品。

如果從教堂平面圖東西向來看,不難發現它實際上是一個人形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廊香聖母堂 | 本書內頁配圖

這是本書作者的解讀,他自嘲有羅織之嫌,但它定然是存在於老柯的潛意識中,否則這個空間架構是無法解釋的。畢竟多數情況下,教堂都是典型的垂直身影,以及向水平突出的大屋頂,而不是如下圖這般,暗色的水泥屋頂就像畫上的抽象塊體,不僅與白色牆壁的另一個抽象塊體搭合在一起,還給人感覺是憑空向上提筆多畫了一道!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廊香聖母堂的東南角 | 網圖(侵刪)

東南角映入眼簾的這塊白牆壁的收頭,又宛如刀刃一樣向上升起,撐著左右兩邊巨大的屋頂,好比是大刀從中劈開的一條船。嗯,這般想象也是合理的,船形屋頂的航向是天空,隱喻著向上升起的形象。此外,微微內傾的牆面上散佈的大小開口,又像樂音一樣地飛揚起來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廊香聖母堂的西北角 | 本書內頁配圖

現在換個角度,從西北角來看這座教堂,又是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受,輕易間給人一種這根本不是同一座教堂的錯覺。這個方向上,白色奶油般的質感,三塔挺然,則是恢復了教堂垂直的趣味。

作者說,這是老柯新創的宗教建築的語彙:

是溫柔而甜蜜的,帶有童話意味的夢幻式的崇拜場所;與東南角那種尖銳的、耶和華的憤怒的造型確實是大不相同的。

不僅如此,教堂的內部空間更是用盡光線來創造崇拜的氣氛。作者在書裡說,教堂內部是不準攝影的,不過他還是偷偷拍了幾張…… 也虧得如此,才能讓我們可以先一睹為快。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廊香聖母堂 | 本書內頁配圖

如上圖,教堂屋頂與牆壁間留有一條光線,很自然給人一種屋頂漂浮的感覺。而白壁上的一些小光點,及一個方窗,則象徵著宇宙。

和傳統教堂所不同的是,並不在神壇的上面投射光線,也沒有特別照亮講臺,反而是在右邊的牆壁上全面開窗,使得整個室內籠罩在一股神聖的氛圍之中。據說這種開窗的方式是老柯所獨創的。

還有南北兩面牆上的大小、寬窄、橫直都不一的小洞,以及為了增加宗教傳統意味而特意用的彩色玻璃畫…… 這些都有著立體派繪畫的風格,是老柯的小心思,也是我們有朝一日如果有機會去參觀的話,一定不能錯過的欣賞點。

其實,在作者這般有意思的圖文並茂的解讀下,我只覺得自己好像提前先參觀了一遍,但即便是已經很清楚教堂的特色了,還是很希望有機會可以親眼一見。

或許這就是偉大建築的魅力吧,你會因為了解它而更加想接近它,也無怪乎它會吸引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去了十幾次…… 我可是一直都記著安藤忠雄的那句話呢:

在我的作品中,光永遠是一種把空間戲劇化的重要元素

一如我 2018 年春節前夕,路過上海虹橋愛琴海購物公園七樓的新華書店時,不經意間就被安藤忠雄所設計的 “光的空間” 完全給震撼到了。這樣的感覺僅靠照片是完全沒法表達出來的。推薦有機會路過的小夥伴一定要去感受一下。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photo by 楚汐 @2018.02.08,上海新華書店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對本書作者而言,每一個入選的建築都是一段難以忘懷的美的歷程。而對我而言,近日來因著對插畫的興趣,連帶著會更加留意建築的內在空間,外部結構,建築師的表達手法,美的理念等等…… 進而也更能學著沉下心去感受那一份不經意間就會被忽略掉的美好

忍不住又想起阿蘭·德波頓,在《旅行的藝術》一書裡提到的,想要正確地擁有美,只有一種方式:通過理解美,讓我們敏感於那些構成美的因素(心理上的和視覺上的),從而達到對美的真正擁有。

現在回想這句話,和當時的感受又有很大的不同,因為當時的我也不過是書裡所說的過路人之一,即便是最好看的樹也不會讓我多駐足 1 分鐘……但是此刻的我,會。

希望我們都能如羅斯金所希望的那般,帶著繪畫的眼睛去觀察生活中的美好,去記錄平凡中的感動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是立體的詩篇 |《如何欣賞建築》書評

每一本打開的書,都是漫漫長夜。我是楚汐,喜歡用文字來記錄生活。如果你也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關注@楚汐思讀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