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中国人的生命力

年轻的时候看《活着》,既同情逆来顺受的福贵、又痛恨福贵的逆来顺受,于是产生费孝通一般的愤慨:为什么我们中国人既不痛痛快快地活,又不爽爽快快地死,不生不死地蛰伏着有什么意思?

因为年轻,就觉得面对命运的不公必须要抗争,如果只是行尸走肉一般的活着,就丧失了活着的意义。

当经历了岁月的洗礼,重新再看福贵由富庶堕入贫穷,最后在历史的无情变幻中失去儿女,感受到的,却是一个人坚如磐石的生命力。而葛优,以接近生活的质朴表演,传达出“活着”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特有的悲凉寓意。

福贵和家珍,是我们千百年来中国人命运的样子。对于他们来说,并不存在命运多舛的感慨、也不会生出命运坎坷的思考,他们只有命该如此的承受。

活着是那样的一种艰难,即便如此,他们也从不想把重荷卸下来休息一下,或甚至直截了当把它抛入深海。他们也没有把这个担子看成无可奈何的累赘,他们把活着看成一项责任,是一种不必有权利的义务。

张艺谋试图通过福贵这样一个最底层最卑微的小人物,探索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民族心理的结构。即使福贵的命运一步步走向不幸,但我们双眼所见及内心所感的并不是只有悲叹与同情。

电影没有采用小说中福贵最后孤身一人的结局,而是用了一个更温暖的方式:窗外的阳光洒向屋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二喜端来的热气腾腾的饭,看着馒头盼望小鸡长大的欢喜。

活着,其实说起来并不是一件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福贵所经历的不是一场电影,不是一场梦,而是扎扎实实的人生。张艺谋以中国文化特有的人文关怀告诉我们,苦难和幸福,如影随形,人有活着的苦难,也有幸福的降临。

编剧芦苇说:“可能因为我们从那个时代过来,所以心理比较坚强。为什么第五代导演的早期作品里力量比较强大?比如在《活着》里面,我们都能看出那种非常强韧的精神力量。”

《活着》:中国人的生命力

01. 中国人的生命观

中国人的性格里既隐含着一个文明古国的自尊、坚忍,又隐含着千年专制之下的懦弱和近代积贫积弱的自卑,这是很多苦难的根源,却也是我们扛过苦难的缘由。

辜鸿铭说“在真正的中国人性类型中有这样一种气质:从容、镇定、历经磨练后的成熟,如同一块千锤百炼的金属。”

① 乐天知命,勇于担当

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观具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命”是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不可控的力量,生在什么家庭,就代表了什么命运。

福贵年轻时是脚不沾地的地主家少爷,‍只是他嗜赌如命一输再输,‍ 气走了媳妇家珍,最终败光家产气死老爹。然后赶巧不巧地又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九死一生地捡条命回到家,母亲却已去世,女儿凤霞变成了哑巴。万幸的是赢了他家产的龙二被枪毙,当初的赌徒福贵反而因祸得福。在福贵心里,龙二是替他死的。

中国人觉得人必须在命运面前低头。败家子福贵输掉了祖宅,但是福贵他爹却说:赌债也是债,自古没有欠债不还的道理。一切祸福、荣辱、得失完全接受,不怨不尤,这就是中国人对命的理解。

但认命并不是逃避,而是意味着担当,意味着承受生活的安排。国民党兵老全明明可以逃跑,可是为了找到失散的兄弟,宁愿提着脑袋跟着溃败的大军逃窜,这是那个时代一个儿子对家族的担当,这是一个兄长对家庭的使命。因此“认命”并不是消极地生活,接受命运的安排也并不是对生活逆来顺受,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担当。

家珍跟亲爹闹翻回到一无所有的福贵身边,只图能跟福贵过个安生日子。在福贵心里也是“老婆孩子比什么都好”,耳聋的凤霞心疼弟弟,有庆勇敢地保护被人欺负的姐姐。这一家人,都那么任劳任怨地护着自己的家,爱着自己的家人。

在看似那么琐碎、那么庸常的生活当中,这一家人身上却隐藏着如此动人的情感,这是中国人生命中含蓄的美学。活着,是为了一家人在一起,而一家人在一起,才让悲苦的命运有了意义。

《活着》:中国人的生命力

② 遇事坚忍,苦中求乐

坚忍是中国人的天性。它是一种能够长期不抱怨,不愤怒,没有不满的行为或品质;其次,它又是一种默默忍受一切苦难的能力,是对一切都能够做到镇定自若的态度。

受了屈辱的春生想自杀,福贵劝他:你可别想不开呀,春生,这时候你千万别胡思乱想,‍‍再怎么着你也得忍着,你可不能再走这条路了。‍‍‍你不想活也得活,‍‍咱俩可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活下来不容易,‍‍你知道吗?‍‍ ……‍我知道你现在不好受,‍‍可是不管怎么着也得熬着也得受着。

中国人就像福贵一样不会白费力气用脑袋去撞石墙,因为清楚地知道石墙是很难撼动的。对于大多数无能为力的事情,中国人习惯毫无怨言地屈从。美国传教士明恩博说中国人生来就有无可比拟的忍耐力以及无人能比的忍受痛苦的毅力。

但同时,美国公理会教士阿瑟·史密斯说:我们必须把中国人的“常乐”视为一种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与他们的知足密切相关。他们总是能够获得幸福,总是能够自得其乐。与我们不同,他们总是情愿尽可能地发掘快乐。过分挑剔并不是普通中国人的特点……

中国人喜欢把“吃苦”和“受罪”连起来说,受罪是经历磨难。但中国人对苦难的态度是乐观的,只要活着,总有苦尽甘来的时候。

福贵背着有庆去学校的路上说:有庆要是听爹的话呀,咱的日子就越来越好。你看啊,‍‍咱们家现在也就是一只小鸡,‍‍鸡养大了就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养大了就变成了牛了,‍‍牛以后就是共产主义了,‍‍就天天吃饺子,‍‍天天吃肉了。‍

余华在小说里写“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苦是穷苦百姓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判断。中国人虽然生活观含有宿命论色彩,但是人生态度却像福贵一样是积极的,而摆脱苦的方法就是面对这些苦,咬紧牙关往前走。

因此明恩博感慨中国人乐天通达,好像是没有神经,却有像鸵鸟一样的消化能力。

《活着》:中国人的生命力

③活着就好

在战场上,看着冰天雪地里堆积如山的尸骨,春生对福贵说:‍咱们可要活着回去啊,回去了可得好好活!

如果要找一个词从总体上概括中国人的生活观,再也没有比“活着”二字更恰当的了。每个人都活在生活中,作为生命过程,“活着”包含人的最低生活理想,也包含人的最高生活理想。

中国人最底层的文化心理就是顺应天命。费孝通曾经对此做出深刻的批判,并以西方人主动选择生活、改造世界、批判进取的精神鼓励中国人锐意奋起,不再麻木不仁,说只有如此,“他才能在这世界上做自己的主人”。

但一个人为何活着,‍‍余华却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从人生意义的角度来说,“活着”是所有意义的前提。中国人生命意义的源泉并不是为自己活,而是为家庭,为孩子,所以活着本身就是答案,‍‍‍就是一个美好的事儿。

从人生动力的角度来说,“活着”是生命力的自然表现。福贵经历的是中国经济困难的时代,活着并不是易事,但即便如此,也只有活着才有奔头

电影的最后,福贵告诉馒头那一窝小鸡最终会变成牛,并且“馒头长大了就不骑牛了,‍‍就坐火车坐飞机,‍‍那个时候啊,日子就越来越好”。

只要活下去,一切都有希望。即便遭到难以承受的打击,哪怕所倾注的生命意义彻底丧失,也要活着。

一直不原谅春生的家珍,当听到春生老婆自杀自己也不想活的时候,反而安慰他:春生你记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你得好好活着。

因此从人生态度的角度,“活着”也代表着一种豁达的心态。人只要活着,必然要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一切都在所难免,只要“活着”就好。

《活着》:中国人的生命力

02.中国人特有的生命观念,让中华文化上呈现出超强的生命力

张艺谋是第五代导演中最有泥土气息的那个人,在《活着》的农民生活与视角背后,他展现出中华民族扬起头颅的高贵思想和境界。

① 正是中国人性格中的坚忍,才让中华文化呈现出特有的韧性

中国人到哪里都能生根,无论在何种艰苦的条件下都能生存,对恶劣环境能忍耐、对无趣工作能忍耐、对病痛能忍耐、对不喜欢的人能忍耐……总之,中国人似乎没有什么是不可忍的。

阿瑟·史密斯 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说:中国底层民众有着非凡的忍受苦难、病痛的能力,他们不会被任何灾难击垮,在一切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极大的勇气和巨大的力量。

中国人的超强忍耐力,是来自祖辈对苦难的忍受,传至今日,在中国人身上已经形成了忍耐的基因。这是中国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面对灾难,中国人总能表现出罕有的“生命活力”与乐观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原因之所在。

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没有中断、得以传承至今的古文明,不正是在每一次的历史苦难面前,作为文明传承人的中国人那种强大的忍耐力、甘于承受一切的忍辱负重的精神吗?

许多学者把这种忍耐解读为奴性,解读为中国人缺乏尚武精神。可是,对命运的反抗是一种精神,对命运的承受不也是一种精神吗?我们长达两千多年的社会稳定结构、文化的一脉相承,不正是每一个中国人筋骨里所具有的不惧命运碾压的能力吗?

文化最大的传承并不是通过书本、通过知识分子的说教,而是通过每一个人把文化内化到自己的血液里,把文明过到平常的日子里。每个人都是文化的符号,我们被文化定义,也在彰显和传承文化,我们每个人,就是民族文化的本身。

《活着》:中国人的生命力

② 中国人个性中的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让中华文明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海纳百川而生生不息

福贵对骗光他家财的龙二,对要了儿子命的春生,即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悲悲戚戚。福贵是软弱的,但也是善良的。他是我们大多数中国人对待强者的态度,我打不过你,也争不过你,但是我可以善待你,我可以宽容你,我不打扰你的生活,如果你干涉我,我忍一忍也就过去了。

回顾中国历史,我们曾有两次大的外来文化入侵。一次是佛教的进入,结果是佛教本土化,在汲取了大量儒家思想、道家文化之后,儒释道合流,共同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另一次是鸦片战争以来的西方文明入侵,这个输入今天还在继续。这个过程我们曾经有过完全的自我否定--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后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但否定并没有让我们遗失自己,在一百多年被撕裂的痛苦中,我们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消化,今天,中华文明又以他强大的生命力,把中国带回了世界舞台的中央。

西方文明是斗争的文明,古希腊人神的交战,是人对悲剧命运的抗争;基督教人要战胜与生俱来的原罪;新教要争取人在神面前的平等与自由。西方文明的特点就是为自己去争取,与强权去抗争。

但是中华文明却如同我们文明的起点——黄河的土地一样,稳稳的盘踞在那里。它看着各种外来文化在自己的胸口上厮杀,当战争的硝烟褪去,当残存的尸骨化为尘埃,一切却都被这片土地记载。所有外来的强权最终成为我们这片土地更加肥沃的养料,滋养着中华文明,并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中华文明如同中国人一样善良、包容,对所有的外来者,无论强弱,不拒绝、不排斥,而是和平共处,最终,所有的外来入侵民族也都成了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活着》:中国人的生命力

③ 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宁静祥和的心态,让中华文化呈现出一种特别积极向上的力量

《时代周刊》说“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福贵,就是我们这个民族苦难的记忆和符号。

我们没有看到所谓与不幸命运的不屈抗争,福贵,他就是这样无声无息地活着。他有对死亡最达观的态度,他坦然地接受死亡,生命不就是有生有死吗?他没有逃避,死亡是每一个生命必然的命运,既然无处可逃,不如从容面对。

我们时常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过得快乐幸福,梁漱溟早年信仰佛教,认为人生皆苦,后来读论语,发现通篇没有一个苦字,都是乐,这使他的人生观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人的快乐不是西方哲学所主张的主宰自己命运的快乐,更多是趋乐避苦的人性本能。福贵表现出来的隐忍、压抑和淡泊,使他更接近于一种传统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之道。中国古典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天是不变的,是不可战胜的,人要超越自身的悲剧性处境,杜绝自己的苦难,唯有安守天道。

中国人讲和谐,讲统一,不是因为苦难不够深重,而是因为意识到现实的残酷与变化无常,倒不如以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看待命运地起伏。所谓四两拨千斤,以不变应万变,都是我们在生命的轮回中生出的智慧。

对待苦难,福贵是那样从容不迫和坦然自若。在这个充满浮躁和危机感的时代面前,我们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不惧命运浮沉的生命力,‍‍感受到他的喜感、幽默感,‍‍能让我们涤除烦浮,沉淀心境。

《活着》:中国人的生命力

结语

福贵的故事,由余华告诉我们,再由张艺谋呈现给我们,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活着,如同转动的车轮,只要转着动着,就是有生命力的,只有活着,才有生命力的传播。

正如余华本人所言:我见过对生命最尊重的人,是他拥有很多死去的理由,而他仍然活着。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