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次談功夫

原創: 單增昕

本人公眾號裡面的近百篇文章絕大多數都與功夫有關,雖然有幾百個朋友在關注我,不少文章也被大家閱讀、轉發和收藏過,但無形中被我得罪的人也不少,不理解的人更多,這也就失去了我的本意。作為一名執著的武術愛好者,今天是最後一次闡明自己的觀點,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點啟發,以後不再發表此類文章。

最後一次談功夫

一、大家經常見到的並非真正的傳武。

流行於市的各類拳術、套路基本屬於雜耍類(個別的除外),與傳武相距甚遠。在談及實用性時,不少人哀嘆傳武在解放後逐漸沒落,變成了花拳繡腿。其實,真正的傳武數百年前已基本斷流,剩下的星星點點也只有苟延殘喘的份兒。

有心人不妨查看一下民國時期的武術視頻,這裡面既有套路表演,也有對抗比賽,可以說那時的水平並不比現在的高,當然極個別的高人除外。之所以很多人、很多事被傳得出神,與國人喜歡崇拜、誇張的特點有關,與當時媒體不發達也有關。

關於傳武是在什麼時候斷流的,在以前的文章中早有闡述,在此不再重複。你可以不相信我的觀點,我也不予爭辯,畢竟咱們都不能穿越時空。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至少在民國時期套路就已經氾濫而且備受青睞,這從當時的著名武術理論家金一名先生給各種拳術套路所做的序和評論中不難窺探一二。

套路不等於功夫,真正的功夫並不是以套路的形式傳承的。某人掌握了數十、上百個套路,不見得真懂功夫。而且如此熱衷於套路,功夫也絕對高不到哪裡去,因為人的精力有限,天天練套路哪有時間練功夫?

很多人承認功夫的高低取決於基本功,卻不明白什麼才是基本功。更多的人認為基本功就是壓腿、劈叉、翻跟頭、站樁、力量和硬功,如果真是這樣,在套路比賽中奪金攬銀的哪一個基本功差?天天練硬功、站四平大馬的哪一個不是高手?可真打起來,這些人又有多少實戰能力?恐怕既打不著別人,更防不住對方的進攻。這樣的功夫有用嗎?

每當看到有人讓學生訓練這些東西,每當聽到他們撕心裂肺的嚎叫,我發自內心地感到可憐和可悲!真是誤人子弟!縱然你吃得千般苦,到後來也只是一場空,除了能表演,沒有啥用處。

如今那些身居武協領導位置的,那些所謂的名家大師們,恰恰都是擅長此道的人,在這種情況下大談什麼發揚傳武,可能嗎?這樣的武術進了校園就是誤了整個下一代。

說他們沒入門,他們肯定不服氣,立馬會搬出祖師爺說事。說到實戰能力,他們又會大談武德,或者跟你講手,或者以缺乏對抗訓練為藉口。不求助外界、不另學散打,讓他們在自己的體系內加強對抗訓練,過段時間看看到底能不能打?謊言會不攻自破。

學過中醫的都知道肚子大是毛病,學過西醫的都知道膝蓋疼是毛病,可有人練了幾十年功夫竟然練出了大肚子、練得膝蓋疼,都練出病來了還練他幹嘛?能說練得對嗎?

有些人表演時下面掌聲雷動,叫好聲一片,真不知道這些掌聲和讚美聲是憑什麼得來的。無論是功架、發力要領還是身法步的特點,哪一樣能說明入了門?假如大街上突然有人要打你,你心裡會不會發虛?離西湖太遠,不會落得個“汗顏大街”吧?

不是說所有的套路都一無是處,有些用於練功的套路還是不錯的。但絕大多數的套路其特點根本與功法不符,與實戰不符,練來練去把人練僵了、練死了、練傻了、練洗腦了,這樣的東西也能算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現代流行的東西並非都是盡善盡美的科學。

提到散打搏擊,很多人會眼睛一亮,似乎這些都是科學的產物,而練過散打搏擊的人也好像是孫悟空的徒弟一樣,信心滿滿,身價倍增。其實散打搏擊只是一種訓練模式,雖然講究實效卻未必最科學,更不是每個人都懂。

國家隊和其他職業隊的訓練方法沒機會見識,但是從網絡中看到的很多視頻證明他們根本不懂科學。打沙袋代替了發力訓練,而且不少人把用力當成了擊打的要領。這身上缺的可不是一點半點,整個一莽夫所為。在同樣的訓練模式下,在規則的保護下,在高強度的訓練條件下,在優越的身體素質和對抗環境下,取得的成績並不能代表訓練方法的科學,也不能證明自己的功夫有多麼優秀。

無論比什麼都要講究前提條件。採用同樣的訓練方法,練過的總比沒練過的強,練的時間長的比練的時間短的強,訓練條件好的比訓練條件差的強,職業的比業餘的強,體重和力量比較大的比身體單薄力量小的佔優勢,年輕人比老年人佔優勢。這些都是客觀的,不能抬槓。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裡面寫的是拳擊動作的要領,單從這方面來講,拳擊是比較科學的,裡面很多東西與真正的傳武很接近,當然有些東西也不一樣。但是在現實中能做到這些要領的人並不很多,可見人的因素很關鍵,不在乎你練啥,關鍵是掌握精髓了沒有。

至於散打,如果說後來吸收了各種搏擊技術的優點,這也是它能夠有一定生命力的原因。但是如果說散打脫胎於傳武,我不贊同。起碼創編散打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似乎過去的人都是用套路來幹仗似的。其次,創編散打的人未必真懂功夫,因為他們也是練套路出身的,從他們的言行、觀點來看,除了擅講招式,對於基本的發力和身形步法並不內行。

社會環境變了,習武的目的也發生了變化,適者生存嘛!但是功夫的精髓沒有變,功法理論也沒有變,畢竟是經過上千年甚至數千年的總結和提煉得來的,而且是在真正的打打殺殺環境中實踐而來,這才是真正符合打鬥的科學,而非有規則前提下競賽的科學,這一點需要引起年輕人的注意。敬畏之心必須有!自己沒見到的未必不存在,自古就有“高手在民間”的說法,若有心,多走訪。鼓吹“民間無高手”的都是自不量力的井底之蛙,如果有相同的練功時間和條件,恐怕你屁都不是!

三、傳承絕非易事。

傳承並非有人教、有人學那麼簡單,無論中醫、書法、繪畫還是功夫都是如此,需要緣分。

明師是前提條件,沒有明師指點,再聰明的人也練不好,因為那是無數代人經驗的積累,總比一個人摸索強得多。很多人喜歡自詡“明眼人”、“行家”、“明師”,有的人甚至認為自己達到了化境,可是連起碼的功架都不懂,眼神用法都不對,說其他的還有用嗎?把單純的伸縮四肢當成了發力要領,把固定姿勢下觸及固定目標的速度當成了速度,把套路中的招法和姿勢當成了實用方法,這與明師有天壤之別。

判斷明師的標準是什麼?按照他的方法能練出很強實戰能力,而且不會因為練功而傷害自己的身體,這就是明師。明師必定有很強的實戰能力,起碼曾經有過。如果沒有親身經歷和體會,理論再完美、再優秀也教不出厲害的徒弟,因為有些要領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即便是從外表看起來一模一樣,因為感覺和意念的不同,運用效果也會大相徑庭。所以明師不會是口頭把式。

對於弟子來說,人品、愛好、悟性、毅力缺一不可。人品有問題的不敢教,也不值得教。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自己真正愛好,才能潛心去學、去修煉。悟性是個很關鍵的因素,學武者需要有很強的空間想象能力、細緻入微的思維能力和舉一反三的領會能力。毅力更不用說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練不出功夫的,只有把功夫當成自己生命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離不棄,才能練到較高層次。要做到這幾條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傳承不易,不能急於求成,寧可失傳,不可濫傳。否則,不僅會傳走了樣、影響了自己的聲譽,甚至可能給社會、給他人造成不良影響。

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望大家原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