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谈功夫

原创: 单增昕

本人公众号里面的近百篇文章绝大多数都与功夫有关,虽然有几百个朋友在关注我,不少文章也被大家阅读、转发和收藏过,但无形中被我得罪的人也不少,不理解的人更多,这也就失去了我的本意。作为一名执着的武术爱好者,今天是最后一次阐明自己的观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点启发,以后不再发表此类文章。

最后一次谈功夫

一、大家经常见到的并非真正的传武。

流行于市的各类拳术、套路基本属于杂耍类(个别的除外),与传武相距甚远。在谈及实用性时,不少人哀叹传武在解放后逐渐没落,变成了花拳绣腿。其实,真正的传武数百年前已基本断流,剩下的星星点点也只有苟延残喘的份儿。

有心人不妨查看一下民国时期的武术视频,这里面既有套路表演,也有对抗比赛,可以说那时的水平并不比现在的高,当然极个别的高人除外。之所以很多人、很多事被传得出神,与国人喜欢崇拜、夸张的特点有关,与当时媒体不发达也有关。

关于传武是在什么时候断流的,在以前的文章中早有阐述,在此不再重复。你可以不相信我的观点,我也不予争辩,毕竟咱们都不能穿越时空。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至少在民国时期套路就已经泛滥而且备受青睐,这从当时的著名武术理论家金一名先生给各种拳术套路所做的序和评论中不难窥探一二。

套路不等于功夫,真正的功夫并不是以套路的形式传承的。某人掌握了数十、上百个套路,不见得真懂功夫。而且如此热衷于套路,功夫也绝对高不到哪里去,因为人的精力有限,天天练套路哪有时间练功夫?

很多人承认功夫的高低取决于基本功,却不明白什么才是基本功。更多的人认为基本功就是压腿、劈叉、翻跟头、站桩、力量和硬功,如果真是这样,在套路比赛中夺金揽银的哪一个基本功差?天天练硬功、站四平大马的哪一个不是高手?可真打起来,这些人又有多少实战能力?恐怕既打不着别人,更防不住对方的进攻。这样的功夫有用吗?

每当看到有人让学生训练这些东西,每当听到他们撕心裂肺的嚎叫,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可怜和可悲!真是误人子弟!纵然你吃得千般苦,到后来也只是一场空,除了能表演,没有啥用处。

如今那些身居武协领导位置的,那些所谓的名家大师们,恰恰都是擅长此道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大谈什么发扬传武,可能吗?这样的武术进了校园就是误了整个下一代。

说他们没入门,他们肯定不服气,立马会搬出祖师爷说事。说到实战能力,他们又会大谈武德,或者跟你讲手,或者以缺乏对抗训练为借口。不求助外界、不另学散打,让他们在自己的体系内加强对抗训练,过段时间看看到底能不能打?谎言会不攻自破。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肚子大是毛病,学过西医的都知道膝盖疼是毛病,可有人练了几十年功夫竟然练出了大肚子、练得膝盖疼,都练出病来了还练他干嘛?能说练得对吗?

有些人表演时下面掌声雷动,叫好声一片,真不知道这些掌声和赞美声是凭什么得来的。无论是功架、发力要领还是身法步的特点,哪一样能说明入了门?假如大街上突然有人要打你,你心里会不会发虚?离西湖太远,不会落得个“汗颜大街”吧?

不是说所有的套路都一无是处,有些用于练功的套路还是不错的。但绝大多数的套路其特点根本与功法不符,与实战不符,练来练去把人练僵了、练死了、练傻了、练洗脑了,这样的东西也能算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现代流行的东西并非都是尽善尽美的科学。

提到散打搏击,很多人会眼睛一亮,似乎这些都是科学的产物,而练过散打搏击的人也好像是孙悟空的徒弟一样,信心满满,身价倍增。其实散打搏击只是一种训练模式,虽然讲究实效却未必最科学,更不是每个人都懂。

国家队和其他职业队的训练方法没机会见识,但是从网络中看到的很多视频证明他们根本不懂科学。打沙袋代替了发力训练,而且不少人把用力当成了击打的要领。这身上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整个一莽夫所为。在同样的训练模式下,在规则的保护下,在高强度的训练条件下,在优越的身体素质和对抗环境下,取得的成绩并不能代表训练方法的科学,也不能证明自己的功夫有多么优秀。

无论比什么都要讲究前提条件。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练过的总比没练过的强,练的时间长的比练的时间短的强,训练条件好的比训练条件差的强,职业的比业余的强,体重和力量比较大的比身体单薄力量小的占优势,年轻人比老年人占优势。这些都是客观的,不能抬杠。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里面写的是拳击动作的要领,单从这方面来讲,拳击是比较科学的,里面很多东西与真正的传武很接近,当然有些东西也不一样。但是在现实中能做到这些要领的人并不很多,可见人的因素很关键,不在乎你练啥,关键是掌握精髓了没有。

至于散打,如果说后来吸收了各种搏击技术的优点,这也是它能够有一定生命力的原因。但是如果说散打脱胎于传武,我不赞同。起码创编散打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似乎过去的人都是用套路来干仗似的。其次,创编散打的人未必真懂功夫,因为他们也是练套路出身的,从他们的言行、观点来看,除了擅讲招式,对于基本的发力和身形步法并不内行。

社会环境变了,习武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适者生存嘛!但是功夫的精髓没有变,功法理论也没有变,毕竟是经过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总结和提炼得来的,而且是在真正的打打杀杀环境中实践而来,这才是真正符合打斗的科学,而非有规则前提下竞赛的科学,这一点需要引起年轻人的注意。敬畏之心必须有!自己没见到的未必不存在,自古就有“高手在民间”的说法,若有心,多走访。鼓吹“民间无高手”的都是自不量力的井底之蛙,如果有相同的练功时间和条件,恐怕你屁都不是!

三、传承绝非易事。

传承并非有人教、有人学那么简单,无论中医、书法、绘画还是功夫都是如此,需要缘分。

明师是前提条件,没有明师指点,再聪明的人也练不好,因为那是无数代人经验的积累,总比一个人摸索强得多。很多人喜欢自诩“明眼人”、“行家”、“明师”,有的人甚至认为自己达到了化境,可是连起码的功架都不懂,眼神用法都不对,说其他的还有用吗?把单纯的伸缩四肢当成了发力要领,把固定姿势下触及固定目标的速度当成了速度,把套路中的招法和姿势当成了实用方法,这与明师有天壤之别。

判断明师的标准是什么?按照他的方法能练出很强实战能力,而且不会因为练功而伤害自己的身体,这就是明师。明师必定有很强的实战能力,起码曾经有过。如果没有亲身经历和体会,理论再完美、再优秀也教不出厉害的徒弟,因为有些要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即便是从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因为感觉和意念的不同,运用效果也会大相径庭。所以明师不会是口头把式。

对于弟子来说,人品、爱好、悟性、毅力缺一不可。人品有问题的不敢教,也不值得教。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自己真正爱好,才能潜心去学、去修炼。悟性是个很关键的因素,学武者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细致入微的思维能力和举一反三的领会能力。毅力更不用说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练不出功夫的,只有把功夫当成自己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不离不弃,才能练到较高层次。要做到这几条也不是容易的事,所以传承不易,不能急于求成,宁可失传,不可滥传。否则,不仅会传走了样、影响了自己的声誉,甚至可能给社会、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

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望大家原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