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降了,產量高了,增收有望了!晉祠大米育秧首次實現機械化!

人勤春來早,農事催人忙。4月11日上午,晉源區晉祠鎮花塔村稻田公園附近的育秧大棚外,一條自動化育秧生產線不停運轉,碼上秧盤、加入基質,秧盤一路前行,稻米育秧完成了。這是我市首次大規模採用機械育秧生產新技術,晉祠大米的標準化生產又邁出關鍵一步。


成本降了,產量高了,增收有望了!晉祠大米育秧首次實現機械化!

育秧是水稻生產的關鍵環節,秧苗的好壞直接影響生長速度和當年產量。當日的育秧現場,在機械精準快速的操作下,農戶們將已撒上水稻種子的秧盤放在運輸車上,沒幾分鐘便疊起了數十盤。然後,將育秧盤送到智能化大棚裡進行控溫、控溼催芽。40天后,秧苗就可以移栽到田裡。

過去農戶們採用人工育秧,效率低,成活率難以保證。機械化育秧效果大不同,播種均勻、速度快、精確度高。“以往人工育秧時,30多人一天只能育秧15畝;去年試用機械化育秧後,十幾個人一天完成150畝,效率提高了30倍。”已有45年水稻種植經驗的花塔村村委會副主任任福貴進一步介紹說,機械化大棚育秧大幅降低了秧苗的感病率,插秧後成活率達到95%,秧苗生長速度加快,水稻畝產量也由400公斤增至600公斤。“這樣大家省時又省力,成本低、產量高,今年晉祠大米產量有望再創新高。”看著一盤盤擺好的秧苗,任福貴滿意地點點頭。

享譽三晉的晉祠大米,有數千年的栽培歷史,是太原農耕文化的品牌和榮耀。花塔村黨支部書記何建平介紹說:“在晉源區有關部門的扶持下,我們成立了晉祠大米股份經濟合作社,購買自動化育苗、插秧、收割機械,投資200萬元建成晉祠大米加工廠和溫室大棚育秧基地,實現了從育秧、插秧、收割、加工一體化的全時段、全過程標準化生產體系。下一步我們還將打造農耕文化博物館,開展春夏插秧、暑期遊學、金秋共享豐收喜慶等親子體驗遊、研學遊、旅居遊等活動,讓稻田公園成為集農業生產、農耕體驗、科普教育、旅遊觀光、休閒康養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村民們的腰包會越來越鼓的。”

據介紹,今年晉源區繼續實施晉祠大米產業提升振興計劃,種植面積再增加1000畝,並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振興晉祠大米品牌,推動晉祠大米提質增效,讓晉祠大米成為太原市一張亮麗的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