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2020年4月4日是全國哀悼日。為了哀悼在新冠疫情期間犧牲的烈士和逝世的民眾,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停止公共娛樂活動。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大頭想和大家來聊一個“敏感”話題——死亡。

01 您是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的?

教育中有兩個“雷區”,一個是死亡教育,一個是性教育

這兩個話題(其實是一個話題:生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家長們經常回避的問題。“談死色變”、“談性色變”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死亡教育”和“性教育”是目前我國教育

(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中最敏感的兩個話題,也是經常被大家忽視的問題。

今天我們先來說一下死亡教育。

說起死亡,家長們常見的兩種做法是:

第一,拒絕談。

家長們常常拒絕和孩子談論死亡。有人曾經做過調查,結果發現90%的家長都沒有和孩子談論過死亡的話題。

生活中,我們也有這樣的經驗。當孩子們說到與“死”有關的內容時,家長們經常會說,“呸呸呸,不要說那些不吉利的話”,或者“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死啊活的?”

拒絕談死亡可能與我們傳統的封建迷信思想有關係,覺得在日常生活中談論死亡是一種忌諱,不應該也不能夠談。

第二,隱晦的談。

如果孩子緊追不捨,不得不談時,

家長們常常會隱晦的和孩子談死亡。我們比較常見的有“......走了”、“.....睡著了”、“.....去旅行了”、“.....被上帝/天使帶走了”、“.....去天上了”等等。

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發生在年齡較小的孩子身上。父母們可能出於“好心”,為了保護孩子不受傷害。

02 孩子真的不懂什麼是死亡嗎?

家長們拒絕或者隱晦的和孩子談死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覺得孩子年齡還小,不懂什麼是死亡。那麼,孩子真的像父母所說的不懂什麼是死亡嗎?

實際上,孩子對死亡是敏感的,並且對死亡的理解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晚。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們在5歲左右就開始理解死亡了,最晚不超過10歲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理解死亡意味著什麼了

1948年,心理學家Maria Nagy在研究中發現,兒童對死亡的理解確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髮展變化,並提出了兒童對死亡理解的三階段理論。

第一階段:5歲以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暫時不能意識到死亡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情。此時,他們會否認死亡是一個人的終點,會認為死者只是去旅行了還會回來,或者睡著了還會再醒過來。

第二階段:5~9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可以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挽回的事情,但還不能理解死亡是一件自己也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事情。簡單說,就是此時的孩子認為死亡是一件變幻莫測的事情,是個意外。這個意外會發生在別人身上,不會發生在自己或者自己的親朋好友、寵物身上。他們可能會認為只要自己足夠聰明就可以避免死亡,或者騙過死亡。

第三階段:9歲以上。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認識已經比較成熟,既可以理解死亡是一件不可逆轉的事情,也知道了死亡是每個人身上都必然會發生的事情,包括自己。此時的孩子已經可以認識到死亡是意見普遍存在的事情,人人都有一死,包括自己、父母、親朋好友、寵物等。

可見,孩子對於死亡的理解會隨著年齡增長不斷成熟。他們在小學以前就基本理解了死亡這件事。

03 如何正確與孩子談死亡?

那麼,父母到底要如何正確的與孩子談論死亡,開展死亡教育呢?

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同,所以與孩子談論死亡時要注意分年齡段。根據心理學家Nagy的劃分方法,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通過形象的比喻或者繪本與孩子談死亡。

對於5歲以下的孩子,可以通過形象的比喻向孩子解釋什麼是死亡。

例如“就像樹葉一樣從綠變黃,慢慢枯萎,掉落在地上,變成泥土,不會再出現了,也不會再吃東西、喘氣、說話、喝水”。

家長們也可以通過親子共讀的方式,用符合孩子年齡特點的生命教育繪本幫助孩子理解死亡。例如《米菲:親愛的兔奶奶》、《爺爺變成了幽靈》、《當鴨子遇見死神》、《大貓,小貓》等。還可以通過一些影視作品,如《獅子王》、《尋夢環遊記》等幫助孩子理解死亡。

第二階段,藉助動物、植物等“非人類”與孩子談死亡。

5~9歲的孩子對於死亡的認識是“一知半解”的。他們會認為死亡是離自己很遙遠的事情,也可能因為死亡的不確定性產生一些對死亡的恐懼、焦慮情緒。

這個時候,家長們可以通過和孩子們一起養寵物或者植物的方式,如養一隻兔子、金魚或者一棵向日葵,幫助孩子理解、體驗生命的過程,以及生命的死亡。

在養寵物或者植物的過程中,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尤其是當動物或者植物死亡時,既要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也要注意及時疏導。

第三階段,在探索“生的意義”中與孩子談死亡。

與孩子談論死亡,進行死亡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瞭解生命的可貴,珍惜生命,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9歲以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死亡的理解也越來越成熟。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從更深的層面,更多的引導孩子積極思考生命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通過和孩子交流“生的意義”來和孩子談死亡。

例如,可以在日常溝通時和孩子探討“你未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覺得生命中什麼最重要?”等一系列問題。

也可以讓孩子閱讀一些更深層次的探討生死的書籍,例如《影像中的生死課》、《西藏生死書》等。

在今年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死亡已經成了一件不得不提的事情。疫情日報上每一個冰冷的數字,背後都是一條鮮活的生命。

不避諱死亡,才能更好的面對死亡,面對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