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Top250榜一電影《肖申克的救贖》的幕後冷知識有哪些?

MG小象幕後君


我記得,安迪說過:世上有些地方是石牆關不住的,在人的內心,有他們管不到的東西,完全屬於自己。但是我們現實生活中的人,又有多少人畫地為牢,困在自己的圍城出不去,也不讓別人進來!

《肖申克的救贖》電影經典,背後也有不少故事!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弗蘭克·德拉邦特,這是的話他的處女作,一拍別名,他在拍這部電影的時候,很多拍攝電影的技巧,是在都是現學現用的!

安迪在最後從下水道里逃跑,下水管裡不是汙水,管道里的汙漬全都是巧克力醬!原來逃獄的同時還能享受美味!

片尾有:in memory of Allen Greene,艾倫·格林是《肖申克的救贖》編導弗蘭克德拉邦德的經紀人,在影片完成得前夕,死於艾滋病的併發症,片尾是對他的致敬。

也許故事很多,但是經典不可複製,今天看來依然鼓舞人心!制度可以束縛我們的行為,但是內心的東西還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永遠不要喪失希望,希望是美好的事物,也許是世上最美好的事物。




花花的湖


我知道一些幕後冷知識,1994真的是神奇的一年啊!詳情在視頻裡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80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b7a95ab6a48442c7af004dbdd0339945

藝術生小黑


《肖申克的救贖》細品味之下,我們可以發現,其實我們之中很多人都已經在心中建立了一座“肖申克監獄”,把我們的一切都圈定在裡面。在裡面我們活得安逸,活得自在,因此我們討厭去外面,去看到自由、光輝的世界。?監獄之所以作為懲戒犯人的嚴厲手段,不僅在於它能剝奪犯人數年乃至數十年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在犯人已經適應了監獄的節奏,在監獄中建立起自己的“社會地位”,接受了自己的固定角色以後,又會被放出去。這一裡一外,相當於兩次剝奪犯人的社會角色。犯人們懷揣著對自由的嚮往和渴望走出鐵門,卻發現外面的生活早已日新月異,自己再也跟不上節奏;同時時代的發展、行業的變更使得各個崗位對人的要求也有所變化,這讓許多犯人覺得自己彷彿失去了勞動價值。不客氣地說,刑滿釋放就好像又一次出生,而這位“嬰兒”除了掌握一些人類社會的基礎技能以外,別無所長,而學習技能的黃金年齡多半也已經荒廢。這讓這些“嬰兒”真正體會到被制裁,而且這次制裁造成的痛苦絕不亞於被剝奪自由的時候。

於是在電影中我們看到,老邁的布魯克斯,儘管在出獄後被安排在超市做一些雜工,看起來並不需要什麼技術含量,但是卻因為顧客的隨便命令、老闆吹鬍子瞪眼的要求,形成了在與監獄中“有文化、有教養”角色的巨大反差,在經過了激烈的思想鬥爭後,老布魯克斯放棄了繼續違法以求回到肖申克的念頭,轉向提前結束自己生命的道路。

同樣的,安迪的入獄對他來說也是一次摧殘,但安迪顯然夠堅韌:愣是在入獄第一夜一聲都沒吭,愣是每次都暴力反抗“姐妹花”,愣是在19年的時間內,用一把不過巴掌長的小鋤頭挖出了一個通道。即便在監獄中已經建立了社會地位:利用自己的能力,向典獄長和監獄隊長交換來了一個沒人欺負、幹文職工作、允許有一些自己的小愛好、允許使用一些小的違禁品的權利,但是他深刻明白,唯有外面精彩的世界才是他應該所屬的地方。不但如此,他還能一直用他的行動影響著周圍的所有人。他在瑞德的心中播撒了希望的種子,幫助諸多獄友尤其是湯姆學習文化知識。即便是苟且著幫典獄長洗錢,但是他沒有因為安定的生活而一時一刻放鬆了越獄的想法。而電影的末段,在湯姆慘遭典獄長的毒手後,安迪爬過一人寬窄的小小通道,爬過500碼的汙穢的下水管,就顯得像是黎明前最後的黑暗一般。當他終於爬到管道盡頭,衝出桎梏,這種重生的感覺和布魯克斯、瑞德的重生之感儼然天壤之別:只有安迪頭也不回,面朝天空,擁抱自由;而布魯克斯和瑞德都和獄卒禮貌寒暄,緩慢走出,而瑞德甚至還回頭看了看曾經生活了四十年的地方。這種態度的差別明顯體現了兩種人的反差,一種是安迪這樣的,認為希望是個好東西的人;一種是瑞德這樣的,深受體制化危害的人。

整部電影具有著濃厚的暗喻意味。肖申克監獄,就像是你我每日必須面對的日常生活。每個人,從孩童時期的無憂無慮,到成年時期面對工作、家庭、生活時身上已經肩負了厚重的責任,失去了極大的自由,正如同安迪剛剛走進肖申克一樣。抬頭向上看,也只能看到高高的監獄碉堡。而當我們習慣了自由的失去,習慣了我們所扮演的角色,並在這個角色上游刃有餘的時候,我們就離真正的“體制化”的到來之日為期不遠。或許我們能像布魯克斯一樣,以一隅之長和歲月積累取得別人的尊重;或是像瑞德一樣,靠著人脈和些許灰色小利讓別人對自己有所需求;又或是像姐妹花一樣,簡單地靠暴力、蠻橫使別人屈服,但是終只是一時之計。一旦大環境發生變化,我們被推出習以為常的肖申克,你我希望選擇成為誰,而最後真的又成為了誰,這才是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給我們的。安迪的十九年如一日地越獄計劃是一回事,算得上是一直以來為之奮鬥的努力與付出,而更重要的,是我們面對此的心境,我們是否願意主動接受這種改變,還是已經在希望的周邊建築了一座高厚的圍牆,在改變來臨時,看到的滿眼是自己不能、自己不會,想到的滿心是回到過去、回到想當年呢?

縱觀全影,《肖申克的救贖》主題的落腳點其實算不上新穎,但卻是一部上乘之作。因為,好的電影的意義在於,讓一個人的生命延長數倍。從這點來說,《肖申克》顯然是成功的。它用安迪和瑞德兩條線,勾勒出兩種不一樣的人生,兩種雖然情境都是比較特殊,但是應用到生活中又極其寫實的人生。至於應該選擇哪一條,我想這部電影已經用潛臺詞告訴了各位觀眾:不要給希望砌上圍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