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登金山岭长城,首选的起点就是砖垛口。它是金山岭长城的9个关隘之一,也是整段长城的主要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沿着金山岭长城景区平坦的山路迤逦而上,只见一座敌楼映入眼帘,一座关城,雄踞要冲,这就是金山岭长城景区主入口——砖垛口。砖垛口前矗立着一座雕像,骑马仗剑,这正是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据专家考证,砖垛口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但由于多种原因曾被毁坏。1569 年戚继光在原来的遗址上,又重新修缮、改建了砖垛口。

《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墙砖的不同颜色能看出砖垛口修复的痕迹

作为进出关的重要通道,砖垛口也承担着关内关外百姓走亲访友、贸易往来的作用。

《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滦平县博物馆原馆长赵志厚告诉我们,这个高约2.5米、宽1.6米的砖拱弧形券门,就是砖垛口的通关处。在金山岭长城上,后川口、桃春口等其他关口也都有通关的作用,但砖垛口因其地势低缓、交通便利,最受百姓喜欢。


赵志厚:古代民间百姓出关入关,走亲访友,商业流通都要经过此关。人们把关里的布匹、茶叶、陶瓷通过这里运出关外,再把从关外换来的皮革、药材等运进关内。另外,这里是军事要地,所以关口开放时间有一定的限制,而且通关时需持入关卡或其他凭证,检验之后才能进出。

砖垛口位于古北口东端10公里处。砖垛口一旦失守,就会直接威胁到古北口,也就是京城的北大门。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这里战争不断,蒙古鞑靼部在俺答汗的统领下,每次攻打古北口,都企图从此突破。所以砖垛口自古就是一个咽喉要道,是兵家必争之地。戚继光在修缮、改建砖垛口时格外注意增强它的防御能力,仅是垛口、瞭望口的设计就与其他长城不同。

《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里的垛口不同于其他长城垂直修建,而是垛口两侧的墙有120度以上的斜角,这种垛口的创新修建,可增加利用垛口作战的打击面积,尤其也更好的保护了守城士兵,不至于将身体暴露。

《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从砖垛口往长城上继续走,记者发现上坡的一截砖砌台阶,有的高一些,有的矮一些,而且还没有什么规律可寻。金山岭长城景区工作人员林强告诉我们,这也跟军事防御有关。

《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林强脚下的这段台阶高高低低,找不到任何规律

林强:如果台阶都是一样的高度,或者高低的排列很有规律,那么当敌兵攻上城墙来的时候,他们的进攻速度就会快很多。像这段台阶修的有高有底,又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敌兵攻上来的时候,往前进攻一定会看脚底下,这样一边走一边看路,肯定会影响进攻速度。

《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礌石

《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城墙上的礌石孔

砖垛口修好后,这里也曾经历过战争,至今还残留一些作战武器。如火炮、手雷、礌石、铁蛋丸等。这些武器杀伤力很大,尤其是礌石,是把一块圆形的石头凿空,装进炸药、导火线,封好备用。一旦城外有敌兵进犯,守城士兵从礌石孔把礌石抛出,礌石形成一个弧度,然后落地爆炸,碎石四射,击打敌人。

《行走长城》第三十四篇:这里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站在砖垛口远眺金山岭长城,长城向东西两侧蜿蜒而去,每一侧都修建了一连串的敌楼和炮台,形成了一个易守难攻的防御工事,砖垛口也成为明长城上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关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