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格局的形成

到了1949年,国际事务的重心已不再是处理二战后遗症。相反,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和其他国家在核武器时代,都忙于一场全新的,或许更危险的冲突——冷战。

冷战格局的形成

1947年6月份,美、苏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降至冰点。二战期间虽同为盟国,但两国从未完全信任,二战后,两国关系每况愈下,不断恶化。当时的美国成为唯一拥有核武器的大国,而且断定美国及其盟友可以免受任何国家直接军事打击。

然而,从1945年二战结束起,遭受战争摧残的欧洲经济一直不能快速复苏。在此背景下,美国领导人担心共产主义思想会因此得到迅猛发展。问题的关键却是:盟国的种种政策实际上组织了战后德国的重建进程。以苏联为首的盟国疯狂掠夺德国大部分的工业品和其他资源。

马歇尔计划

直至马歇尔计划出台,以上情况才彻底改变。根据马歇尔计划:美国将援助包括苏联在内的欧洲所有国家。但是,除其他援助条件外,杜鲁门总统及其幕僚们还添加了一条附加条件——所有受援国必须接受美国对援助经费的监督。苏联政府迅速回应,断然拒绝美国的援助计划,并声明其东欧的卫星国也拒绝美国的经济援助。

冷战格局的形成

从1948年开始,马歇尔计划援助资金源源不断注入欧洲,到1951年,欧洲多个国家接受了美国共计120多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在此期间,欧洲经济大幅增长,其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20世纪30年代末的水平。国际贸易也得以恢复,马歇尔计划不仅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对美国也是大有好处。后来,因为这些欧洲国家必须共同商议如何分配美国提供的援助资金,欧洲各国间开始了广泛的经济合作,并且于1957年成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最终演变成现在的欧盟

东德和西德

1948年3月,美、英、法三国同意将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合并为一个国家。6月,推出了新货币,取代了当时仍然流通的希特勒时代的德国马克。

战后苏联欧洲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德国永远不再称霸欧洲大陆,因此,苏联将任何有利于德国经济复苏的措施都视为威胁。苏联对盟国的货币改革及其他措施立即做出了反应:封锁在柏林占领区的所有通向盟国的公路和铁路线。柏林封锁通常被视为冷战时期的首次对抗。

冷战格局的形成

1948年6月柏林封锁期间,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正在卸货的运输机

苏联原本希望盟国会因此撤销在西德实施的一系列计划。但是却忽视了盟军的空运能力。数百架美英飞机每天都往返柏林机场,为柏林人运送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物资。柏林一直依靠此种运输方式维持正常运转,直到1949年苏联最终解除了封锁。

冷战格局的形成

1949年8月大选获胜后,康拉德·阿登纳成为新生国家西德(联邦德国)德第一任总理,支持者向其表示祝贺。

至此,冷战才真正开始,1949年两个新国家——西德和东德(民主德国)分别成立。8月,西德进行了第一次大选。4月4日,包括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在内的12国共同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约定凡是侵犯其中任何一个成员国的行为都视为对所有签约国的侵犯。北约组织实质上是美国做出的公开承诺:不在恢复二战前长期实施的孤立主义外交政策。然而此时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又出现了一个新威胁。1949年8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苏联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以苏联为核心的东方军事同盟——华沙条约组织。

冷战格局的形成

1949年,在各盟国外交官的注视下,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北约组织宣告成立

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之间的冷战角逐以及随之产生的核威胁相制衡开始主导此后四十年间的国际舞台。而促成二战爆发的那些重大问题,早已湮没于浩瀚的历史烟云中。

附;

乔治·马歇尔

冷战格局的形成

一身美国陆军戎装的五星上将乔治·马歇尔将军

马歇尔将军(1880—1959)1939年至二战结束期间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一般认为,美国能在二战获胜,马歇尔功不可没,是最重要的决策者。早在1939年—1941年期间,马歇尔便着手对军队进行了大幅整顿,力求做到吐故纳新,为随后美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整个战争期间,马歇尔始终坚持“德国优先”的原则,认为应该直接跨过英吉利海峡才能击败德国。二战结束后,他出任美国国务卿,帮助制定和实施美国的《对外援助法》,这一法案后来被称为“马歇尔计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