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有人说“先有葛峪堡,后有宣化城。”史料记载:“葛峪堡为宣府镇的中路。”这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中秋时节,我专程探访了葛峪堡,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驱车出宣化北门,过东望山村东拐,再过常峪口村路口,行走8公路左右即到葛峪堡。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村西南入口处,只见“美丽葛峪堡”几个红色大字镌刻在一块长方形巨石上,在树荫草丛的掩映下,更显得熠熠生辉。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葛峪堡美丽吗?堡子里新建一阁楼,以阁楼为中心,分阁楼东、西、南、北四条水泥铺就的大街,街道宽阔整洁,一棵棵伞形小树挺立街道两旁,一条条拱形塑钢横跨街道上方,一盏盏小红灯笼吊挂在塑钢上,休闲亭、小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感觉十分舒适漂亮,美丽乡村名副其实。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行走间,遇到一位穿着黄马褂骑着电动三轮车的老哥,车筐里放着扫帚、小铲子啥的。攀谈中老哥说,村里有4个清洁工,每人每月795元工资,不停地在村里转悠,不能有一星半点垃圾。看来,村里街面异常干净,与他们不负微薄收入的负责辛劳有直接关系,普通劳动者值得尊重。

堡子里大部分已经改造好的住房统一用小型灰瓦施顶,墙壁刷得煞白,显出几分庄重,估计是政府行为。一切看来都是那样美好,只是村里人烟稀少,缺少了生活气息。这也难怪,一位老者说,葛峪堡有400多户2000多口人,有不少人家搬到城里居住,户口还留在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一年回来待不了几天,就剩些老人和儿童,实际上常住人口也就200多人了。

村西头,一位75岁的大爷和老伴儿正在剥豆角豆。大爷姓田,小学毕业文化虽然不高,但在同龄人中也算识文断字的了。田大爷对葛峪堡的历史比较了解,说起来不免喜形于色。我蹲下来边帮着剥豆角豆,边与田大爷探讨起来。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田大爷不无自豪地说,葛峪堡是唐代开始建的,安史之乱以前,安禄山曾在此建雄武军城。“先有葛峪堡,后有宣化城。”我说,是有"先有葛峪营口,后有宣化城"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并不确切,秦朝正式设宣化为上谷郡,设郡必有城,秦先唐后,宣化城的成形应该更早。安禄山筑武军城(葛峪堡),也筑过武州城(宣化城),如果说先筑武军城,后筑武州城,这倒是有可能的。田大爷咧咧嘴笑着说:“那我就不知道了。”

田大爷接着说,明朝建立以后,燕王朱棣奉命扫除北方隐患,在这里重建城池,取名“葛峪堡”。城周长4里,高3丈6尺,开西、南二门,并建有瓮城。当时,从山上向下看,葛峪堡红光闪闪一片,酷似一块红铜,所以有"铜葛峪,石羊房,生铁灌了小白阳"的佳话。城外有点将台和校场,城内有巡按察院、参将府等衙门,庙宇禅寺林立,一时盛况空前。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尤其是遭受文革的破坏,衙门寺庙早不见影儿了,连下马石和旗杆石也深埋地下,至今没有挖出来。城内城外,仅剩下古戏台和点将台。“唉”田大爷说到此,长长地叹了口气。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戏楼)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点将台)


经进一步了解得知,田大爷说得点将台在城东,以前是砖包,可拾级而上,是将军点将阅兵的地方,如今仅剩下4米多高的土台,屹立于荒野;古戏台也建于明代,是赴庙会时唱戏的场所,精巧别致,主体结构无损,前檐上部分坍塌,后予以修复,完好如初。从后面望去,活象《西游记》里被二郎神追逼时,孙悟空变得那座庙。戏台上部有残存的壁画,线条生动流畅,人物栩栩如生。田大爷介绍说,点将台往北不远处是张文远烈士之墓。张文远是陕西人,40年代初由延安到此创建了宣化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因特务告密,不幸受伤被俘,壮烈牺牲。后被群众掩埋于此,背靠长城,上面栽着松树,逢年过节村民自发地去祭奠。

田大爷又说,听说葛峪堡是宣府镇中路,还是宣府镇中路参将的驻地。这是咋回事?我说,这我倒是知道一点,有中路必有别的什么路。明宣府镇管辖范围之大令人难以想象,朝廷对于宣府镇抵御北患的作用极为重视,嘉靖年间对宣府镇外围长城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当时有宣府镇西路、北路、中路和东路之分。西路为张家口、洗马林、西洋河、柴沟堡、新河口等诸要冲;北路主要是龙门许家冲(赤城桦皮岭与独石口一带);中路为葛峪堡、青边口、羊房堡、赵川、庞家堡;东路为延庆、昌平、门头沟一带的永宁、四海冶、镇南墩、火焰山、新嫩等咽喉要道。修筑与加固内外长城1202里、敌台1027座,几乎相隔一里一座敌台,均由重兵把守,确保京师安全。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城墙遗址)


“哦……看来葛峪堡历来都属于宣化。”田大爷听后若有所思。这时,一位老者也凑上来说:“那又怎么样?葛峪堡离张家口这么远,东边离赵川不大一截儿啦,现在却归了张家口桥东区了,手真够长的!”哈哈哈…… 一句

话把我们都逗乐了。这事不便说什么,我们只能哈哈了。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东南山坡烽火台)


顾名思义,“峪”就是山谷或山谷的入口处。葛峪堡北侧是雄伟的葛岭。我爬上堡子东南山坡上观望,只见葛岭与其以西的常峪口、青边口的高山紧密相连,外长城和烽火台清晰可见;榆林平川由西向东延伸,到达葛峪堡时与葛岭向东南伸出的一条腿相遇,形成一个隘口,此地故名“葛峪堡”。据说明军在此曾多次阻挡北方游牧民族军队东进,其战略位置可见一斑。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瓮城遗址)


是“先有葛峪堡 后有宣化城”么?

再俯瞰葛峪堡全貌,全城为四方形,四周筑有城墙,城墙的青砖如今已不复存在,仅剩下赤裸裸的土墙且残缺不全。不禁使人感叹:历史长河不停翻滚,岁月沧桑残酷无情! 葛峪堡辉煌过,如今为新时代所替代,将来什么样,谁又能说得清呢?世间万物莫不如是。

作者:李爱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