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听李沧」先有“下街”,后有沧口

「听李沧」先有“下街”,后有沧口

「听李沧」先有“下街”,后有沧口

先有“下街”,后有沧口——这是沧口地界的俗语。“下街”,因临海边且地势低而得名,因地处沧口海运码头而兴盛。当时,下街的店铺林立,商业繁盛,成为沧口的发祥地。

「听李沧」先有“下街”,后有沧口

最初的沧口仅指“下街”。宋朝时,崂山太清宫在“下街”的位置建有粮仓,并用海口码头转运粮食,称为“粮仓海口”,简称“仓口”。海口码头的兴起,也带动了“下街”其他行业的蓬勃发展,海边帆樯林立、贸易昌盛。从沧口的历史沿革来看,自宋朝开始,从“粮仓海口”的码头上下船的人就往返于这条低洼的道路,久而久之,人们便称之为“下街”。

说起“下街”,老沧口人有着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初,那时的孩子一起在火车轨道旁边抓蟋蟀,玩藏猫儿、“摸白菜”游戏。当年“下街”的穷人多,拾破烂的,拣煤核的,工人利用业余时间赶潮水捞海货挣点儿钱,贴补家用。当时最专业的赶海人会在海里放滩网、插网的,涨潮时将竹竿插到海里,挂上几公里长的大网,落潮时,海水就会把鱼挡在网上,赶海人划着小船去收。也有的渔民,自己扎一支篙,撑着出海,用小旋网打鱼。再有的人,直接到浅水里捕小虾,或是在滩涂中钓虾虎、挖鱼食、拾小海螺。妇女、小孩也会来到海边,在岸边礁石上打海蛎子,或拿把破刀去挖蛤蜊,一潮下来,少说也能挖个十斤二十斤的。

关于“下街”,还有一种说法是:“下街,下街,不下也踩。”这话是对早年“下街”的真实写照。踩,是青岛方言“泥泞”的意思,青岛人在说到某样东西含水分多时,常会说“发踩”。早年的“下街”是一条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就像老舍笔下的“龙须沟”,刮起风来是香炉,下起雨来是墨盒。连小孩的儿歌里都唱:“下街脏,下街脏,洗脚水,下面汤,擦脚布子包干粮”。即便是雨过天晴了好一段时间,一脚踩下去,还会把鞋黏在泥地里。

“下街”靠海的一边,是一大片棚户区。老百姓称这样的房子叫“趴趴屋”。趴趴屋多以茅草或海草覆顶,四周围以坯和泥砌成的土墙,外面裂缝、里面掉渣那是常有的事。好一点的砖混结构房屋,才会有瓦盖屋顶,但因靠海,屋内也是阴暗潮湿。如果逢到下雨天,屋里渗水、漏雨严重——毫不夸张地说,外面下大雨,屋里也能漂起盆来。

如今,随着立交桥凌空飞过,下街旧址已经荡然无存,“沧口”的概念也远超出了旧有的区域。但是,人们仍愿意把这个地方叫做“下街”,这是一种怀旧, 也是一种留恋,更重要的,是一种历史和心灵上的认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