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考就一律选浮动LPR利率的人要小心了

最近,随着LPR利率新政的推行,网上铺天盖地聊的都是这个话题。鉴于很多的大v动不动就让所有按揭贷款的人都去选浮动LPR利率, 我就忍不住写一下了。本来去年就开始写这个LPR的分析文章了,写了一半放就过年了。

2019年8月,央妈出了对LPR改革的政策细则:

不思考就一律选浮动LPR利率的人要小心了


这个细则翻译出来,就是央妈出了一个选择题。选A OR 选B.

A: 固定利率。之后的还贷利率都不变。

B: 转换成LPR+ 加点,之前办过按揭贷款手续的,都按照这个方式计算贷款利息。

而且,转换时间是在2020年的3月1日到8月31日进行调整。这种选择,一辈子只有一次机会,选定之后无法更改,选定离手。


原来的基准利率+上浮比例或打折比例=银行通知切换合同时的最新LPR利率+加点数值(可以为负)。

举例来说:

2019年,隔壁小王买房的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10%,实际还款利率为4.9%*(1+10%)=5.39%

如何转换呢?

2019年12月发布的5年期以上LPR为4.8%,为了保持实际利率不变,加点幅度为5.39%-4.8%=0.59%, 那么最新房贷利率=LPR+0.59% . 2020的房贷利率等于19年LPR+0.59%, 2021年房贷利率等于2020年LPR+0.59%. 以此类推。

如果隔壁老李是前几年享受过房贷打折的人群,买房利率9折,实际利率是4.9%*0.9=4.41%。这个利率比2019年的基准利率4.8%要低,那么加点幅度就是4.41%-4.8%= -0.39%(负值)。所以隔壁老李如果选择浮动LPR,他2020年执行的利率水平为4.41%,在此之后的第一个定价日,老李的贷款利率为LPR-0.39%,依次类推。

最近看到很多的自媒体文章,一律叫人选浮动利率。应该去研究一下这个LPR的改革是怎么回事,就想当然的比较西方低信贷利率政策,甚至期盼负利率。


如果是房贷30年周期,这个LPR利率到底会怎样变化,长期来看,的确会有下行朝着低利率或零率的趋势,但是中间的波动是如何变化的,会不会有加息周期,还真的不好说,这个新政影响的方方面面太多了,债券市场,银行间交易市场,金融套利,还需要从长去研究。

如果回头去看央妈去年那个公告,请注意细则里的“改革”这两个字。这个LPR信贷利率政策实际是会逐步讲信贷的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改革,要逐步跟央行脱钩。“市场化”,大家品一品,特别是经过了这次新冠疫情看到的物资普涨,这就是市场化的力量。让我也重新思考和评估市场化带来的可能是什么。

LPR市场化,就意味着这个信贷的利率政策会有上下波动的可能性,并不是只有简单下行的趋势。那么,放在众人面前的,就是对于自身条件的博弈了。

如何去考虑和衡量,我觉得有如下这些条件需要考虑:按揭利率、希望持有房产的年限、贷款余额、个人未来的现金流能力。

1. 如果现在买房贷款的利率没有打折,甚至利率上浮的,应该选浮动利率。

2. 如果贷款利率在9折及以下的,就应该多想想了。如果希望长持房产,那么9折相对基准利率已经算是挺便宜的了,在未来的LPR利率说不定也有进入加息的阶段,现在谁都说不定的。那么可以想一下,买保险是什么原理。选固定利率就是锁死所有未来变动的风险,所以这个就是看个人的风险偏好了。

3. 还有一类人是贷款余额不多的,这种就很容易算账了,根据自己的条件,算算多久还完,浮动和固定的差别有多少,就很容易得出答案。

4. 对于短期的房产投资者,选浮动和固定都可以,实际差别并不大。

5. 最后一点,其实是隐形最关键的因素。面临经济长期的下行趋势,未来的个人现金流水平如何,如果有比较好的赚钱能力,不担心断供,那么以上的分析策略可以对号入座。不然未来利率上下浮动的时候,自己能不能扛过还贷周期,这是才要重点考虑的事情了。

在我国过去的几十年,经济一直都是持续向上发展的阶段,根本没有经历过欧美那种周期转变,突然下降是怎么回事。看看我们隔壁的小兄弟香港就知道了,香港在2018年和2019年都有上调房贷利率的政策,2018年9月,香港有的银行最优惠按揭贷款利率上调至5.125%,而中字头的银行也纷纷将按揭贷款利率上调到5%以上,比大陆现在的基准利率4.8%高出不少。

所以,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来了,不再有想当然那么简单的趋势了,对大多数人来说,房子一直都是个人财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自己多想想,多思考吧,根据自己家条件和能力,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