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十四五”:振興中醫藥何以成為健康中國的“千金方”?

邁向“十四五”:振興中醫藥何以成為健康中國的“千金方”?


邁向“十四五”:振興中醫藥何以成為健康中國的“千金方”?


作者:華略智庫新興產業研究院 慕予

來源:華略創智(ID:HUALUETT)

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破壞力巨大。接受這場考驗的,不僅是眾志成城的中國人民,更有源遠流長的、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藥產業。

“人命重,貴於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

——孫思邈《千金方》

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專家學者座談會時強調:“要加強古典醫籍精華的梳理和挖掘,建設一批科研支撐平臺,改革完善中藥審評審批機制,促進中藥新藥研究和產業發展

。”並在會上對中醫藥服務體系、應急能力、人才建設、中西醫藥協調發展等方面做出重要指示。

翌日,天津市委書記李鴻忠在會議上指出要:慎終如始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打造中醫藥傳承創新高地

同時四川、湖南等也迅速響應中央政策,相繼組織專家座談,完善中醫藥法律建設。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衛健委發佈的《北京市中醫藥條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稿)》,其中第五十四條規定,詆譭、汙衊中醫藥者將予以問責,讓中醫也具備了說“你罵我試試”的底氣。

邁向“十四五”:振興中醫藥何以成為健康中國的“千金方”?


此消息一出便引起熱議。首都北京為何要第一個站出來堅守中醫藥名譽不容侵犯?而剛過去不久的全國“兩會”又為何明確提出要“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官方頻提發展中醫藥,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也許在平日裡,有人宣傳中醫藥的力量,還沒法證明其可信性,畢竟現在不乏害人的“庸醫”砸了老祖宗的招牌,一些中藥的“金字招牌”曾傳出過一些“醜聞”,例如“跨省抓人”的鴻茅藥酒、同仁堂的過期蜂蜜、雲南白藥的牙膏門事件等。


但從疫情中中醫發揮的作用來看,仍是瑕不掩瑜。


首先,中醫藥對新冠肺炎是否能有效治療?答案是肯定的。在疫情最嚴重的2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緊急立項開出的藥方“清肺排毒湯”,對發熱、咳嗽、發力等症狀改善十分明顯,上千名患者使用後有效率高達90%,服藥6天后體溫恢復正常的患者達到90%。

其次,在此次中國助力全球抗擊疫情過程中,中醫藥也因抗疫明顯而引發國際廣泛關注。中國抗疫醫療專家組向意方介紹中醫方案,連花清瘟和金花清感成為援助意大利重要醫療物資;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當地人開始加入喝中藥的隊伍;德國有醫院制定了適合於當地防疫的中藥湯劑“防疫湯”,並將八段錦作為康復手段……獨特的“中國經驗”讓中醫藥成為援助他國防控疫情的最好禮物。

當然,在此次疫情當中,更是展現出中醫人大醫精誠的偉大品格。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教授,瞞著家人第一時間便來到武漢,而年過七旬的他也是積勞成疾,在戰疫一線接受了膽囊炎手術,真正與武漢“肝膽相照”。

邁向“十四五”:振興中醫藥何以成為健康中國的“千金方”?


“疫情蔓延猖獗,我們沒有特效藥,沒有疫苗,卻有中國特色的治療方案,在武漢江夏方艙醫院,564名患者服用中醫湯劑結合按摩、針灸、太極拳、八段錦,實現零轉重,零死亡,零感染。”正是像張伯禮院士一樣的無數中醫人在國家危急時刻,讓中國智慧再一次成為了解困紓難的中流砥柱。

今年政府報告提出“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振興”二字不難看出中央的急迫與懇切。中醫藥的特殊性在於貫穿一二三產業形成“全產業鏈”,從1996年到2016年,中藥產業的增長達到36倍之多,中藥飲片的規模20年間增長416倍。資料顯示,2017年我國中藥工業總產值就達到9000億元,而中藥大健康產業規模甚至高達2.5萬億元。

看上去快速增長的背後,將產值放在全球視野下,我國中醫藥產業仍沒有釋放出其應有潛力。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超過40億人使用中草藥治病。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中草藥市場容量800億美元,而我國中藥貿易出口總額僅為39.09億美元,而且絕大多數是中藥材和低附加值的植物提取物,其中中成藥出口額僅有2.64億美元。

另外一個事實是,自古以來樂於向我國學習的鄰國日本,以傳統中國醫書中的記載為根本,大量生產漢方藥,目前全世界90%的中藥市場銷售來自日本,原料80%來自中國,中國大陸只佔世界中草藥銷量的2%。因此,在中醫藥領域,中國是典型的“有資源、無實力”。

問題來了:中國傳承了幾千年的中醫藥為何被他人視為“掌上明珠”,自己卻棄之如敝履?

研究發現,不是從業者用心不足,而是“對症不準”,以至於中醫發展步履緩慢,跟不上市場對中醫更高端、更優質、更親民的需求。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藥研發創新不足,產權保護意識薄弱。

中藥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藥理、藥性複雜,無法像化學藥一樣清楚明確地進行標準化研製,新藥研發困難大、成本高。與此同時,對於中醫藥方專利的忽視反而給了日韓彎道超車的機會,讓中國用了幾千年的方子成為了別國的“搖錢樹”。在海外中藥市場上,日韓在全球中藥專利數佔比70%以上,而中國專利數僅為0.3%。


近幾年國家藥監局批准的新藥生產上市申請數量

邁向“十四五”:振興中醫藥何以成為健康中國的“千金方”?

單位:個 數據來源《年度藥品評審報告》


第二,中醫藥人才匱乏,“師徒”模式難以滿足診療需求。傳統中醫使用的是“師帶徒”模式,用充分的實踐經驗來確保“大夫”們在未來的生涯中能夠應對各種疑難雜症。


雖然現在各省市中醫藥大學都在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加快輸出專業可靠的中醫醫師、藥師,但醫學生的培養時間就比其他專業更長(醫學生學制通常是5-8年),在學校進行專業知識的學習後仍需在醫院中進行長時間的規培學習,但這種模式難以滿足每年中醫類醫院6.3億人次的診療量需求。


所以,雖然中醫院與西醫同樣都面臨掛號難的問題,但是相較於抗生素、激素等可以讓患者貌似快速恢復“正常”的治療手段,在生活節奏不斷加速的今天,中醫的效率優勢並不明顯。

第三,治療理念的不同,讓患者對治療方案容易產生認知上的“屏障”。中醫治療在西方看來仍是古老而神秘的東方“玄學”。其基於陰陽學說的平衡原則和整體性治療的醫學理念,與西方“哪疼治哪”的方法相比似乎在理解上更具難度。


就像電影《刮痧》中所講到的故事:孩子在家肚子疼發燒,爺爺用中醫傳統的刮痧方式來幫助孩子緩解痛苦,結果卻被當成了虐待兒童的罪證,使孩子的父親被剝奪了孩子的撫養權。或許電影裡的情節不會再發生,但這種認知上的差異在如今仍不容小覷。

邁向“十四五”:振興中醫藥何以成為健康中國的“千金方”?


更令人遺憾的是,西方醫學已開始在用自己的理論體系,試圖解讀中醫的經絡、穴位等超脫了其基於解剖學實驗的醫學理論,但國人現在不認可中醫的聲音卻有日漸聒噪之勢,“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也成為中醫藥發展的又一瓶頸。

然而,現在的落後輕視,放棄的不僅是國內和全球更加廣闊的中醫藥市場,更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話語權。

當前,我國正在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2020年老齡人口占比達23.4%。而老齡人口的保健養生需求最迫切,中醫在養生方面具有天然優勢。

而世界人民的健康觀念也在不斷從疾病醫學向健康醫學轉變,“大健康”成主流,“治未病”引風尚。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讓人們從重治療向重預防轉變,從對抗性治療向整體式治療轉變,從重視強調醫生的作用向重視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轉變,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向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轉變。

面對日韓等中醫藥產業強國的外部衝擊,以及內部人才緊缺,“大師”匱乏,現代化不夠充分的中醫藥產業,只有辨證施治,找準“病根”,才能讓這張泛黃的“老藥方”,為當代世界帶來新生機。

邁向“十四五”:振興中醫藥何以成為健康中國的“千金方”?

日本的漢方藥店看上去與中國的藥店幾乎無異,但覆蓋率更高更便捷

邁向“十四五”:振興中醫藥何以成為健康中國的“千金方”?


一是以藥企為“藥引”,為中醫藥科研促活力。龍頭企業主導的產業化、市場化運營,有助於形成產業生態圈,在產業鏈條上形成依附而生的一大批企業,進而推動更多資本參與前沿研發、成果轉化。

在第三屆世界智能大會上,天津藥企天士力集團,以“中國醫藥·智能製造”為主題,展出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速微滴丸機,是中醫藥智能製造的重要代表。具體做法是:天士力運用商業化的運營模式,結合智能檢測、智能控制生產技術,構建高效率的中醫藥智能化全流程工業化生產體系,成為新中藥、新制造的重要標杆。

二是以“互聯網+中醫藥”為“君藥”,為中醫藥的現代化除病根。新興科技以信息化手段為基礎,通過規範化、標準化來為中醫藥產業賦能,這是中醫藥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因為,隨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現代科技手段的採用,道地藥材的種植、加工,中藥有效成分的分析與控制,方劑的研發與創新,將會變得更為容易,有助於中醫藥形成嚴格的標準化、精細化的質量管理體系。例如,通過運用區塊鏈技術,將中藥種植過程中的全信息進行記錄和監察,讓草藥天天“寫日記”,把控好從種植到運輸、加工的全環節,讓品質有保障,人民有信心。


此外,可利用互聯網的快速傳播以及線上教育的便捷性,開展更廣泛的中醫藥線上教育,讓“網紅中醫”擠掉“網紅庸醫”,讓《黃帝內經》替代《關於健康你不得不XXXX》。加強健康觀念宣傳,使太極拳、八段錦不再成為“公園大爺”“廣場大媽”的養生秘笈,而變成改變年輕人亞健康的中醫利器。

三是以大健康理念為“佐藥”,讓中醫藥理念煥新生。現在大健康理念的全球化流行,包括疫情之後健康管理更加成為中醫藥發展的新契機。如今,中醫除“食砭針灸藥”等傳統手段進行治療,在旅遊康養、慢性病管理等方面都發揮了新的作用,而用這些更切近民生、貼近未來的方式來解決人們身體的疾病,更是引導人們深入走進中醫“窄門”的最佳廣告。

當然,中醫的“再發展”任重道遠,目前我們仍需要更多依靠西醫保證生命安全提高健康質量,並將中西醫有機結合以達到標本兼治目的。外來的和尚只要能把經念好,那他就是好和尚。

而在中醫藥亟待振興的今天,讓古老的東方智慧撥開千年的塵霧再次綻放光芒,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並在人類健康領域做出“中國貢獻”,我們仍需矢志不移“產學研”並重,精誠立德育中醫藥人才,不忘初心擎振興中醫藥之纛旗。


惟其如此,對於相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我們來說才能妙手回春,讓中醫藥成為一劑助推健康中國建設的“千金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