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营造学社创始人、张作霖亲家,为何对织绣收藏情有独钟?

在民国期间,我国出了一位著名的织绣收藏家——朱启钤,他被誉为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主要是刺绣和缂丝,关于缂丝我将在今后的文章中给大家介绍)。

朱启钤,字桂辛、桂莘,号蠖公、蠖园,出生于河南信阳(公元1872~1964年),中国北洋政府官员,爱国人士,古建筑学家,工艺美术学家。著有《存丝堂丝绣丛刊》等。(图1)

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朱启钤喜爱收藏,尤以织绣收藏为最。他搜集了一批宋代到清代的刺绣、缂丝,共79种约280件,包含内附旧藏,明、清项子京、安歧、梁清标、李寄云等诸家私藏珍品,他不吝家财收藏、保护、研究文物,并有多部研究著作问世。(图2)

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大家注意,这里的藏品,基本是装裱成书画形制的艺术欣赏类刺绣,工艺水平、时代审美、历史文化价值等方面都代表了所处时代的最高水平,并非民间日用刺绣可比,即便是龙袍类的织绣也不在其内。(图3-1,图3-2,图3-3,图3-4,图3-5,当年朱启钤藏顾绣)

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民国初年,清皇室贵族日趋潦倒,就在这时,朱启钤从恭亲王奕䜣的后人手中购得一批织绣珍品,有的年代可至宋代。这批从清恭王府散落出来的皇帝御赐之物,立即引起了日本人的垂涎,1924年左右,日本实业巨头大仓喜八郎获知后,就提出要向朱启钤以百万银洋购买这批织绣文物,朱启钤虽然当时已家道中落,但他不为巨款所动,一面婉言拒绝了日本人的要求,一面私下告诉家人,这批国宝即使要卖也不可卖给外国人。(图4)

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图4,右四为张学良、右三为朱启钤、右一为黎元洪。

1929年,朱启钤为了保护、研究古代建筑,并使其发扬光大,组织创建了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林徽因即为营造学社骨干。孰料,他投资经营的公司却被蒋介石当局没收,因急需经费,朱启钤不得已想到了出售自己的织绣藏品,可当时能有经济实力可以接受这批精品的,只有外国资本家。朱启钤一时为此事陷入困境,后突然想到与自己有亲戚关系的张学良先生,他才是接受这些丝绣品的最佳人选,于是以20万元的价格半送半让地转给了张学良,嘱咐张在任何情况下保证这些织绣珍品不可流出国外,尤其是日本。

张学良不负重托,接手了这批丝织品后,随之就将这批宝物藏在当时他的东北边业银行金库中保管起来,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怕这批国宝落入日本人手中,又从银行取出拿到长春存放。

1946年5月,长春被解放军大军包围,成为孤岛,朱启钤担心丝绣珍宝毁于战火,恰逢宋美龄从南京路过北平去长春督战,朱得到消息后,马上让王世襄先生以“清损会” ( 1945年日寇投降后,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简称“清损会”)平津地区办公处的名义,写一呈文,建议将这批织绣珍品空运到安全地方,朱启钤拿着呈文,经过斡旋,终将这批丝绣品从长春运到北京,交给了故宫,1949年初,北京故宫以文物交换的形式,将这批织绣珍品归还东北博物馆(现为辽宁省博物院)。(图5)

民国时期中国织绣收藏第一人

图5,朱启钤与周总理

朱启钤这收藏保护织绣类文物的前前后后,形成了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