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學習新學科,是不是意味著站在同一起跑線?

初三學習新學科,是不是意味著站在同一起跑線?

1、初三年級時學習新學科時,有些差距已經形成了

化學是九年級新開的一門課程,按照有些家長的想法,一門新學科,知識是新的,大家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應該差距不大。但事實是,從第二節課後學生完成的作業裡,就看出了差距。

讓我們來看一看第二節課的內容,相信一般的大人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理解能力了。

第二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能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這個內容其實在小學的自然科學課裡已學過了),在老師問這個問題時,學生之間的差距就顯現了:

鐵生鏽是什麼變化?

有學生答是物理變化,有學生答是化學變化,有的學生無法肯定。

全體學生已掌握了這堂課學習的關於化學的新知識:有新物質產生的變化就是化學變化,反之就是物理變化。

但是,學生知道了判斷了依據,但真正的問題隱藏在更深層次的問題中:鐵生鏽後產生的鐵鏽是新物質嗎?還是與鐵一樣的物質?如何判斷的?

只有回答了這個隱形的問題,才可能得出老師提出的這個問題。而這個隱形的問題,卻是要求學生上這一節課之前就應該掌握的墊腳石。

每一節課,都有它的隱形問題作基礎。而能否正確回答這個隱形問題,才是真正掌握這節課內容的關鍵所在。

每一門學科,都有需要掌握的隱形知識:

語文要理解一句話的含義,才能寫出相應的語言;

老師教英語作文時,是需要學生會寫完整的句子和一定的詞彙量;

數學要理解比例,才能學習化學中的知識如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每門學科的知識,實際上與學生之前所學的知識開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上課所學的知識是新的,但新知識與舊知識之間的聯繫,形成了新的知識網絡。

而這些知識網絡,不是混雜成一團。而是到了該用到的時候,就能自動化的呈現出來,就像司機開車時,上車就可以發動,而不是事到臨頭才回想起來。

對於有的人來說,這個網絡不能形成閉環,在某條線上形成了斷裂。

之所以在高年級才開設化學,是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這些能力的差距,在上課以前就存在了。

初三學習新學科,是不是意味著站在同一起跑線?

2、在九年級學生中,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大約可分為這樣的五組

第一組是學習最好學生,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能很容易地解出課程標準以內的任何難題。他們完成作業時間很短,正確率很高。

第二組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比第一組學生需要花費更多的努力,解出課程標準以內的難題,他們也能很好的完成作業,但並不是很輕鬆。

第三組學生,他們能完成課程標準以內中等難度的習題,但是對複雜的習題則解答不出。

第四組學生,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一節課上所能完成的作業,要比第二組第三組的同學少一半甚至更多。

第五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應付哪怕很簡單的習題。

對於第一組學生,除了課程標準規定的題目外,他們可以選擇一些超過課程標準要求的習題,以給他們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發揮空間,教師給予稍加指點的幫助。

第二組學生是因為他們勤奮用功和堅持不懈來取得學習的勝利,這與他們的學習品質有密不可分的聯繫,這部分學生要讚賞他們的努力,而不是與第一組學生對比。

第三組學生,對他們的幫助,往往以中等難度的題為主,適當增加難度題。

第四組學生,對於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技巧要求很高,無論如何不要催促他們,更不能與其他同學相比。

第五組學生,教師要為他們挑選最基礎的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當然,學生的成績,不是凝固不變的,除了基礎知識的影響,還與其學習品格有關,比如,一個原本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孩子,突然間發生改變,變得對學習有興趣,更有信心了,他就更加對學習全力以赴,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初三學習新學科,是不是意味著站在同一起跑線?

3、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與他們的閱讀與思考力有關

每一年都有這樣的學生,讓他識記二十個元素符號,即使經過多次重複和過關,他也最多記住十個甚至幾個,有時,他們自己無法面對去記憶知識的勇氣,就更談不上去思維了。這就是上面所說的第五組學生,往往每門功課存在同樣的問題,對於老師來說,他們真是令人頭疼。

能力差的學生,並不單純就是記憶力降低,他們的思維通常都處於抑制狀態,這是長期以來形成的慣性,我曾嘗試用強制記憶的方式來改善這種情況,但這些嘗試對這些學生來說無疑是痛苦巨大的勞動,收效往往不大,並且不能持久。

因為他們既沒有記憶,也沒有思考,而鍛鍊這兩種能力,都可以在閱讀中得以實現。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我們講一道化學題,題目中同時有好幾個條件,讓他們記住條件後進行解答,這時,學生中出現了不同的答案,回答錯誤的同學中,他們的答案只是滿足了其中的一個條件,而不是同時滿足題目裡的所有條件,當我提醒他們時,他們也作出恍然大悟的樣子,彷彿只是自己粗心造成的錯誤。

但實際上,這種情況在第一組和第二組學生中不會出現。

換言之,學生對於習題的解答出現錯誤,是因為他們沒有用眼睛和思維把握住句子的邏輯上完整,即他們不會同時記憶和思考。

而這些能力的培養,可以靠閱讀來完成。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可以進行抽象思維,並對事物進行深入思考,而思考的過程,就要用到記憶的知識。同時,學生還會從閱讀材料中學習邏輯分析,做到一邊閱讀,一邊從中抽象出結論。

有些學生有過人的才能,是因為他們有好的閱讀能力,而好的閱讀能力,又反過來促進智力的發展。

值得提醒的是,閱讀能力的培養最佳時間是兒童少年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就會對學習造成很大的障礙,對有的人來說,甚至會給他的智力發展打上一輩子的烙印。

當然,如果學生成績本身是由於學生學習品格造成的差距,那另當別論。

說到這裡,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既然已經有差距,趕不上其他同學,索性就放棄。

我只能說,學習是學生終生事業,如果給每個孩子定切合實際的目標,就不會讓自己變得焦慮,讓每個孩子,在現有的基礎上超越自己,改變可以改變的,接受不可改變的,讓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