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学习新学科,是不是意味着站在同一起跑线?

初三学习新学科,是不是意味着站在同一起跑线?

1、初三年级时学习新学科时,有些差距已经形成了

化学是九年级新开的一门课程,按照有些家长的想法,一门新学科,知识是新的,大家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应该差距不大。但事实是,从第二节课后学生完成的作业里,就看出了差距。

让我们来看一看第二节课的内容,相信一般的大人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理解能力了。

第二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能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这个内容其实在小学的自然科学课里已学过了),在老师问这个问题时,学生之间的差距就显现了:

铁生锈是什么变化?

有学生答是物理变化,有学生答是化学变化,有的学生无法肯定。

全体学生已掌握了这堂课学习的关于化学的新知识: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就是化学变化,反之就是物理变化。

但是,学生知道了判断了依据,但真正的问题隐藏在更深层次的问题中:铁生锈后产生的铁锈是新物质吗?还是与铁一样的物质?如何判断的?

只有回答了这个隐形的问题,才可能得出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而这个隐形的问题,却是要求学生上这一节课之前就应该掌握的垫脚石。

每一节课,都有它的隐形问题作基础。而能否正确回答这个隐形问题,才是真正掌握这节课内容的关键所在。

每一门学科,都有需要掌握的隐形知识:

语文要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才能写出相应的语言;

老师教英语作文时,是需要学生会写完整的句子和一定的词汇量;

数学要理解比例,才能学习化学中的知识如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每门学科的知识,实际上与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开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上课所学的知识是新的,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新的知识网络。

而这些知识网络,不是混杂成一团。而是到了该用到的时候,就能自动化的呈现出来,就像司机开车时,上车就可以发动,而不是事到临头才回想起来。

对于有的人来说,这个网络不能形成闭环,在某条线上形成了断裂。

之所以在高年级才开设化学,是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考和理解能力,这些能力的差距,在上课以前就存在了。

初三学习新学科,是不是意味着站在同一起跑线?

2、在九年级学生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大约可分为这样的五组

第一组是学习最好学生,他们无需任何帮助,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很容易地解出课程标准以内的任何难题。他们完成作业时间很短,正确率很高。

第二组是一些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比第一组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解出课程标准以内的难题,他们也能很好的完成作业,但并不是很轻松。

第三组学生,他们能完成课程标准以内中等难度的习题,但是对复杂的习题则解答不出。

第四组学生,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们在一节课上所能完成的作业,要比第二组第三组的同学少一半甚至更多。

第五组学生,他们完全没有能力应付哪怕很简单的习题。

对于第一组学生,除了课程标准规定的题目外,他们可以选择一些超过课程标准要求的习题,以给他们的智慧以力所能及的发挥空间,教师给予稍加指点的帮助。

第二组学生是因为他们勤奋用功和坚持不懈来取得学习的胜利,这与他们的学习品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部分学生要赞赏他们的努力,而不是与第一组学生对比。

第三组学生,对他们的帮助,往往以中等难度的题为主,适当增加难度题。

第四组学生,对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技巧要求很高,无论如何不要催促他们,更不能与其他同学相比。

第五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挑选最基础的题目,始终只能指望他们在一节课上有所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

当然,学生的成绩,不是凝固不变的,除了基础知识的影响,还与其学习品格有关,比如,一个原本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突然间发生改变,变得对学习有兴趣,更有信心了,他就更加对学习全力以赴,从而进入良性循环。

初三学习新学科,是不是意味着站在同一起跑线?

3、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与他们的阅读与思考力有关

每一年都有这样的学生,让他识记二十个元素符号,即使经过多次重复和过关,他也最多记住十个甚至几个,有时,他们自己无法面对去记忆知识的勇气,就更谈不上去思维了。这就是上面所说的第五组学生,往往每门功课存在同样的问题,对于老师来说,他们真是令人头疼。

能力差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降低,他们的思维通常都处于抑制状态,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我曾尝试用强制记忆的方式来改善这种情况,但这些尝试对这些学生来说无疑是痛苦巨大的劳动,收效往往不大,并且不能持久。

因为他们既没有记忆,也没有思考,而锻炼这两种能力,都可以在阅读中得以实现。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我们讲一道化学题,题目中同时有好几个条件,让他们记住条件后进行解答,这时,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回答错误的同学中,他们的答案只是满足了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不是同时满足题目里的所有条件,当我提醒他们时,他们也作出恍然大悟的样子,仿佛只是自己粗心造成的错误。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在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中不会出现。

换言之,学生对于习题的解答出现错误,是因为他们没有用眼睛和思维把握住句子的逻辑上完整,即他们不会同时记忆和思考。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靠阅读来完成。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并对事物进行深入思考,而思考的过程,就要用到记忆的知识。同时,学生还会从阅读材料中学习逻辑分析,做到一边阅读,一边从中抽象出结论。

有些学生有过人的才能,是因为他们有好的阅读能力,而好的阅读能力,又反过来促进智力的发展。

值得提醒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最佳时间是儿童少年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就会对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对有的人来说,甚至会给他的智力发展打上一辈子的烙印。

当然,如果学生成绩本身是由于学生学习品格造成的差距,那另当别论。

说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说,既然已经有差距,赶不上其他同学,索性就放弃。

我只能说,学习是学生终生事业,如果给每个孩子定切合实际的目标,就不会让自己变得焦虑,让每个孩子,在现有的基础上超越自己,改变可以改变的,接受不可改变的,让孩子活出真正的自己。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