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受疫情影響,孩子們都迎來了一個超長的假期,不僅不用去學校,就連興趣班也“赦免”了。

本來不用上班的父母覺得可以多一點時間和孩子相處,卻不想父母和孩子之間也是“塑料”的,幾天的“母慈子孝”之後,就變成雞飛狗跳。

父母讓孩子看會書,孩子卻拿起手機打遊戲;父母要孩子早睡早起,孩子卻偏偏化身“夜貓子”;父母覺得放假也要生活規律,孩子卻覺得好不容易有這麼長的假期,自然是想幹嘛就幹嘛。

觀念的不同,讓宅在家裡的這些日子,親子衝突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而這些衝突,主要就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互相不理解導致的。

其實,你所忽略的,往往是最重要的。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01

過度控制型父母

“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會害你嗎?”

“我這麼做,是為我自己嗎?還不是為你好!”

這是我們中國父母最喜歡說的話,以愛為名,來控制孩子的人生。

之前火爆的電視《小歡喜》中陶虹扮演的宋倩,就是一個控制型母親,她不僅要求女兒必須考第一,還對女兒的生活進行強有力的干涉,比如不許女兒吃火鍋、油條等,因為宋倩覺得這些是垃圾食品。

她還不許女兒去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天文志願者的活動,更不許女兒報天文系全國第一的南大。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但是這樣的控制並沒有讓女兒按照自己的設定走下去,反而讓女兒患上了抑鬱症。

最扎心的是,英子都跑深圳要跳海了,宋倩還是大喊著:“媽媽只是不明白,你為什麼非要去上那個南大呀?”

女兒英子則哭著喊道:“我不是想考南大,我就是想逃離你啊!”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這是中國式親子關係中,最容易發生的衝突。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宋倩這樣的父母,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讓孩子聽話,他們甚至會對孩子恐嚇、威脅,他們覺得這是在管教孩子,為的就是讓孩子走向正道。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說:

“控制型父母所信奉的是老一輩的觀點:孩子就應該聽爸媽的話,讓做什麼就做什麼,一切由父母說了算。”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心理邊界”,雖然我們看不見它,但它像是雞蛋殼一樣,可以讓我們保持獨立的思想和情感。

習慣控制孩子的父母,便看不見自己和孩子的邊界。他們總是習慣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然後入侵孩子的心理邊界。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也就是說,控制型父母,其實是沒有把孩子當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對待,所以在他們在做出一些控制性行為時,並沒有想過要尊重孩子。

曾經在《奮鬥》中演過華子的朱雨辰,就一直被控制型母親影響著。

朱雨辰不想吃雞毛菜,媽媽會堅持讓他吃,並說自己的手為了這菜都凍裂了,朱雨辰只能妥協;

朱雨辰從上海逃離到北京,卻因為母親的“苦肉計”,只能讓母親陪自己在北京;

甚至在朱雨辰拍戲的時候,母親也會帶著灶具跟著......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但是媽媽這樣密不透風的“愛”,並沒有讓朱雨辰感到幸福,他曾在一期訪談節目中說:媽媽給的這些愛,壓力太大了。

當愛變成控制時,就會成為一種傷害。

所以,想要孩子有更長遠的幸福,父母就要學會放手。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02

過度放縱型父母

古代民間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個小孩,從小肆意妄為,父母卻從來都不管束。無論他在外面闖多大的禍,母親都會包庇他。結果這孩子的膽子越來越大,最後居然殺了人。在臨行前,他提出想要再吃一次母親的奶。

縣令同意了這個請求,卻沒有想到,他一口咬下了母親的乳頭,哭著說:

“我小時候偷人家的針、偷人家的雞,你都不打我,你要是管教我一次,我又何至於有今天呀!

如果說控制型父母會讓孩子失去自我,那麼放縱型父母,會把孩子變成“社會的危害”。

放縱型父母最大的問題就是分不清自己對孩子的愛是真愛還是溺愛。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對孩子心靈沒有正面引導的愛,都不是真的愛。

有的父母覺得自己不是放縱,是在“散養”,他們覺得自我發展的孩子更有出息。但事實上, 放縱型父母教養出來的孩子,更加任性、無理、自私,甚至還會出現蠻橫的現象。

樂樂的爸爸媽媽自詡是新時代父母,他們覺得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所以,他們對樂樂的行為,不管對錯,都不會制止。

樂樂要學鋼琴,他們不顧自己的經濟實力,給樂樂選了最貴的一個班,結果樂樂沒上幾天就不去了,他們也沒有和樂樂溝通,就把這麼貴的課程白白扔掉了。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樂樂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即使別人投來別樣的眼神,他們也不阻止,因為他們覺得這是讓孩子自由融入社會的機會。

就這樣,樂樂上了小學,有一天,在老師要求她認真完成課堂作業的時候,居然動手推來了老師。更讓人驚訝的是樂樂的爸爸媽媽到了這個時候,依然覺得孩子的行為沒有問題。

就這樣,樂樂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同學們都不願意和她一起玩。可是樂樂的爸爸媽媽還是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有很多像樂樂父母的家長,他們的自我感覺盡到了責任,他們覺得自己做到了對孩子的引導和重視,因為孩子的每一個要求他們都盡力達到了。

但這並不是正確的引導,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孩子超我的力量沒有得到發展,如果沒有人告訴他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他就只能按照自我來野蠻生長。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03

正確的育兒方式

不管是控制型父母還是放縱型父母,都很容易讓孩子無法以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感和進行溝通,從而無法建立起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係,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係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如此,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就失去了親密關係,這也就意味著家庭教育的失敗。

金伯莉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講到這樣的一個事例:

每次她和丈夫打算帶孩子們出去吃晚飯的時候,她都會在早上就提起這個話題。金伯莉會說:

“今天晚上爸爸媽媽要帶你們去飯店吃晚餐,你們明白我們要去做什麼嗎?也就是說,我們一家人要在包間裡坐在餐桌前吃東西。所以你們不可以大喊,也不能亂跑。”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不要小瞧這樣簡單的幾句話,它可以讓孩子們知道在飯店裡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

然後在去飯店的路上,甚至再進飯店前,金伯莉都會再次提醒孩子們。

這就是給孩子提前種下了合作的種子,讓孩子在倍感尊重的情況下,心甘情願地遵守規則。

金伯莉不會像控制型父母,命令或者威脅孩子不能大喊,也不能亂跑;她也不會像放任型父母,任由孩子大吼大叫。

這樣的方法,也是教育孩子時最好的方法,它在控制和放任之間,找到了一個合適的度,讓孩子可以從正面得到情感引導和建議,在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同時,明白了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做。

這便是“溫和而堅定”的教養方式。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美國心理學大師科胡特這樣來解釋:用不含誘惑的深情愛你;用沒有敵意的堅決拒絕你。

前者是控制型父母沒有的,後者是放任型父母所沒有的。

有的父母會用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的方式來實踐“溫和”和“堅定”,這其實是錯誤的,溫和和堅定是要在一起執行的。不然,孩子就會在“溫和”的一方面前變得驕縱,在“堅定”的一方面前變得乖巧。

“溫和”和“堅定”同時出現,才能給孩子好的引導。與此同時,父母的內心需要很堅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改變自己的原則。

學生終於開學了,我卻在這個超長的假期,發現了這類父母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懂得遵守規則,也明白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不會成為畏畏縮縮、沒有自我的人,也不會成為不顧他人感受、無所畏懼的人。

這樣的孩子,有出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