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海南渡海先鋒營冒著炮火成功登陸 打贏“湖仔戰鬥”

解放海南渡海先鋒營冒著炮火成功登陸 打贏“湖仔戰鬥”

位於海口市大致坡鎮洽教村的解放海南渡海先鋒營指揮所舊址。本組圖片由記者 蘇曉傑 攝

解放海南渡海先鋒營冒著炮火成功登陸 打贏“湖仔戰鬥”

解放海南渡海先鋒營紀念廣場塑像。


清明時,海口市美蘭區大致坡鎮洽教村裡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前迎來了祭掃的群眾,革命先烈永遠會被銘記。

  洽教村是1950年解放海南渡海先鋒營(以下簡稱先鋒營)與敵軍戰鬥的指揮所所在地,當年,解放軍就是在這裡發出指令,打贏了“湖仔戰鬥”。現在,村裡不但保留了指揮所,還另外建成了解放海南渡海先鋒營紀念廣場,供後人緬懷先烈。

  艱難渡海

  冒著炮火向前進

  1950年3月10日,解放軍第43軍128師的千人渡海先鋒營乘船從廣東省硇洲島起航,朝著瓊州海峽對岸的瓊崖方向進發,目的只有一個:登陸海南島。

  據時任中共文北縣委書記葉明華回憶,在與先鋒營營長孫有禮、教導員王恩榮接頭後,孫有禮稱,先鋒營渡海過程中,同狂風惡浪搏鬥了20個小時,後來起東風,到七洲島,才朝正西方向前進。離海岸只有幾千米時,老天爺放起了煙幕彈——海面升起了迷茫的大霧,掩護了先鋒營。戰船離海岸約600米時,岸上敵碉堡裡的輕重機槍開火了,迫擊炮也轟擊過來。由於敵人火力不算強,先鋒營沒有還擊。先鋒營的船隊離岸約400米,將向灘頭涉水登陸時,敵人約一個連的兵力撲向灘頭,被我各戰船以猛烈火力所壓制,我戰船隨即衝上灘頭,戰士像潮水般湧上去,敵人夾著尾巴跑了,不到半個小時,登陸戰鬥便勝利結束。

  在與文北縣委、縣政府、瓊崖縱隊獨立團(以下簡稱獨立團)會師的沿途,興高采烈的群眾摘下椰子、香蕉送給先鋒營戰士。在邊城村會師時,群眾扛著肥豬、挑著大米,紛紛趕來慰問先鋒營,青年男女自發到部隊去縫洗軍衣,熱烈歡迎解放軍。

  14日拂曉,先鋒營在瓊山縣的潭門、湖仔村宿營休息。此時,敵人正謀劃著趁先鋒營立足未穩,將我軍殲滅。

  先鋒營在洽教村的祠堂設下指揮所,決定與獨立團協同作戰,“湖仔戰鬥”由此打響。

  湖仔戰鬥

  全殲敵軍一個營

  曾經的先鋒營指揮所至今還保留著。門前一道拱形牌坊,正中嵌著一顆五角紅星,左側的牌子上豎向刻著“渡海先鋒營指揮所”幾個描紅大字。裡間的屋子裡還掛著“海南島登陸戰役”和“渡海先鋒營登陸戰鬥”作戰圖。

  從作戰圖上仍能看出當時的形勢:敵人派出雲龍、大致坡、三江等據點的國民黨暫編第13師37、39兩個團4個營的兵力向先鋒營與獨立團撲來,對我軍形成包夾之勢。

  “先鋒營有槍有炮,作戰能力強,饒是如此,湖仔戰鬥也打了幾個小時,相當激烈。”海口市委黨史研究室徵研科主任科員周琪雄感慨道。

  14日上午,獨立團率先頂住從龍發和土橋方向來的兩股敵軍,在雅程後坡上,打退了敵人的十幾次進攻,先鋒營的戰士們則迎戰三江、大致坡方向的敵軍進攻。

  上午戰鬥告捷,先鋒營迅速轉戰湖仔村,獨立團也從兩側包抄。頓時,槍聲大作,殺聲四起。經過5個多小時的激烈戰鬥,我軍全殲敵軍一個營,擊潰敵二個營,敵軍第37團團長當場被擊斃,俘敵副營長以下9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各5挺,其他武器裝備一批。

  在這次戰鬥中,解放軍和瓊崖縱隊也傷亡頗多,其中瓊崖縱隊獨立團犧牲39人,渡海先鋒營也犧牲7人,其中有一個營教導員,他們被分別埋葬在崇德村雅呈村民小組和洽教村民小組。因此,洽教村立下7座烈士墓。解放後,其中一位烈士骨骸被家屬遷回老家安葬。

  紀念碑前頭是解放海南渡海先鋒營紀念廣場,於2010年4月海南解放60週年之際落成,建築面積6000多平方米。在廣場中央,一尊戰士雕像拔地而起。稚氣未脫的“戰士”雙手握槍,望向側前方,彷彿正在站崗放哨。

  老村新貌

  產業興旺鄉村美

  靜立在廣場中,海南日報記者發現7座烈士墓旁邊圍繞著一圈木棉樹。洽教村民小組組長馮學楊說,1949年,上海解放的消息傳回瓊崖,獨立團和村民們在祠堂旁的空地上用木棉樹搭起了唱戲的臺柱子,舉行慶祝集會,沒想到掉下的木棉籽後來竟然長成了大樹,且不多不少,正好7棵,村民們於是將這7棵木棉樹稱為“英雄樹”。

  馮學楊說,每年都有許多黨員、學生來村裡聆聽革命故事,祭奠革命先烈。這時,鹹來小學的退休教師李乾傑便會充當義務講解員,不厭其煩地為來人講述過去的故事。

  李乾傑告訴海南日報記者,崇德村是一片“紅色”的土地。1927年至1950年間,該村有200多人加入中國共產黨,因參軍參戰而光榮犧牲的人數達100餘人。

  李乾傑的母親便是獨立團的一員,父親也是軍人,因此,他從小就是聽著紅色故事長大的,“現在父輩們走了,我們要把紅色故事繼續講給下一代聽,代代聽,代代傳。”

  在廣場前的大樹底下,幾個孩子正在玩耍。馮學楊說,村裡的孩子自小就聽老人們講,個個都知道先鋒營的戰鬥故事,“雖然有些孩子現在還太小,但隨著他們長大,慢慢懂得故事背後的艱辛,就會知道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要感恩、要珍惜,要繼續奮鬥,把好日子過得更好。”

  70年風雨洗滌了硝煙,如今的洽教村已然煥發新生機。“從小到大,村裡的變化太大了。”55歲的馮學楊說,以前的荒地開荒種樹了,檳榔成了村裡的主要經濟作物,垃圾場清理乾淨了,泥巴土路硬化了,走在路上“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網絡和有線電視實現了全村覆蓋,晚上大家在路燈下唱紅歌、跳廣場舞,高興得不得了。”

  眼下,洽教村正在建設美麗鄉村。“你看這一片地。”站在廣場上,馮學楊指著眼前的空地說:“我們準備把這裡建成洽教湖,發展紅色旅遊。”他的眼裡閃著光,那是對未來的憧憬和嚮往。(海南日報 記者 習霽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