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印度申遺中國象棋”,鬧劇背後是什麼?

4月14日,一篇題為“印度申遺中國象棋6次被拒”的消息登上微博熱搜。然而,該消息當晚就被媒體闢謠:印度從未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過申報。

這出無中生有的“申遺”鬧劇,讓人看得實在尷尬。不知道從何時起,關於“申遺”的話題,總能引發巨大的關注,而對於申遺主體,往往也會引發“口水戰”,比如此前與韓國相關的“端午節申遺”“泡菜申遺”等事件。

評論丨“印度申遺中國象棋”,鬧劇背後是什麼?

資料圖 來源:IC photo

一些人為什麼製造不實話題?

關注度或許是最大的答案。前段時間運營眾多公號,炮製“華商太難了”的90後薛育明就是為了漲粉。在“印度申遺中國象棋”這一消息中,也能看到類似操作。為了關注度,這類文章精準地打在“讀者”的閱讀點上,讓讀者產生“自嗨”的快感,比如“印度申遺中國象棋”一文中,聯合國的反對理由“漢字認識不?”就是引發讀者的興奮點。

網絡的普及,讓每個人都可以發佈消息。但自由是有條件的,網絡不是法外之地,別忘了薛育明現正在接受處罰呢。守住事實的底線是基本的要求,面對“捕風捉影”的消息,更應該審慎。

另一些人為什麼熱衷助推不實信息?

過去由於受限於技術和知識水平,對類似信息的辨別能力有限,容易被糊弄。但在信息更多維,且已有不少教訓的今天,看到類似新聞,一些人仍不是先去判斷是否屬實,而是熱衷轉發並表達“嘲笑”或“憤慨”,為什麼?

中國歷史悠久,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儒文化對東亞甚至南亞文化都有一定影響。但這也容易讓個別人產生一種“自大”心理,但凡有相似的申遺項目,個別人就會想當然地認為他國有“覬覦”之心,而讓情緒矇住了理性之眼。

我們應該怎樣理性看待“申遺”?

從2015年開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醒各申報國不要在項目名稱上加上國家的或民族的限定,就是意在避免強化“所有權”的觀念。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巴莫曲布嫫在接受採訪時所言,《非遺公約》設立“代表作名錄”的宗旨是為了提高認識,促進文化間對話和對文化多樣性的尊重。

無論“申遺”真實與否,我們對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理應抱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的心態,“申遺”的本質亦是展示和傳承人類文明的成果。秉持理性的認識,去考量背後的邏輯,或許不實話題就會自動“露餡”。

一則消息“反轉”的背後,折射出個別人心態的複雜性,好在信息最後進行了及時糾偏。吃一塹長一智,亦希望類似“話題”的製造者能吸取教訓,而“話題”的閱讀者也能端正心態、理性看待,不給不實信息留下生存土壤。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黃秋荻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評論丨“印度申遺中國象棋”,鬧劇背後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