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印度申遗中国象棋”,闹剧背后是什么?

4月14日,一篇题为“印度申遗中国象棋6次被拒”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然而,该消息当晚就被媒体辟谣:印度从未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过申报。

这出无中生有的“申遗”闹剧,让人看得实在尴尬。不知道从何时起,关于“申遗”的话题,总能引发巨大的关注,而对于申遗主体,往往也会引发“口水战”,比如此前与韩国相关的“端午节申遗”“泡菜申遗”等事件。

评论丨“印度申遗中国象棋”,闹剧背后是什么?

资料图 来源:IC photo

一些人为什么制造不实话题?

关注度或许是最大的答案。前段时间运营众多公号,炮制“华商太难了”的90后薛育明就是为了涨粉。在“印度申遗中国象棋”这一消息中,也能看到类似操作。为了关注度,这类文章精准地打在“读者”的阅读点上,让读者产生“自嗨”的快感,比如“印度申遗中国象棋”一文中,联合国的反对理由“汉字认识不?”就是引发读者的兴奋点。

网络的普及,让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消息。但自由是有条件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别忘了薛育明现正在接受处罚呢。守住事实的底线是基本的要求,面对“捕风捉影”的消息,更应该审慎。

另一些人为什么热衷助推不实信息?

过去由于受限于技术和知识水平,对类似信息的辨别能力有限,容易被糊弄。但在信息更多维,且已有不少教训的今天,看到类似新闻,一些人仍不是先去判断是否属实,而是热衷转发并表达“嘲笑”或“愤慨”,为什么?

中国历史悠久,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儒文化对东亚甚至南亚文化都有一定影响。但这也容易让个别人产生一种“自大”心理,但凡有相似的申遗项目,个别人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他国有“觊觎”之心,而让情绪蒙住了理性之眼。

我们应该怎样理性看待“申遗”?

从2015年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醒各申报国不要在项目名称上加上国家的或民族的限定,就是意在避免强化“所有权”的观念。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莫曲布嫫在接受采访时所言,《非遗公约》设立“代表作名录”的宗旨是为了提高认识,促进文化间对话和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

无论“申遗”真实与否,我们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抱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心态,“申遗”的本质亦是展示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秉持理性的认识,去考量背后的逻辑,或许不实话题就会自动“露馅”。

一则消息“反转”的背后,折射出个别人心态的复杂性,好在信息最后进行了及时纠偏。吃一堑长一智,亦希望类似“话题”的制造者能吸取教训,而“话题”的阅读者也能端正心态、理性看待,不给不实信息留下生存土壤。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黄秋荻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红星新闻V6.8全新上线,欢迎下载)

评论丨“印度申遗中国象棋”,闹剧背后是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