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期開學2個月,家長先崩潰:“我吼完孩子後自己卻哭了”

「春華選課說」

專注機構課程測評

解析最全的機構營銷套路

選最適合孩子的課程和老

延期開學2個月,家長先崩潰:“我吼完孩子後自己卻哭了”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有養(ID:youyangtv)

疫情期間,相看兩生厭的人群,可能非家長和孩子莫屬了。

不上班的父母,無比想念上班的時光。而不上學的孩子們,也無比懷念學校的時光。老師成了家長和孩子都非常想念的人。

有個朋友說,帶孩子,尤其是那種需要輔導作業的,簡直比上班累上好幾倍。

01

家長&孩子

相看“兩生厭”

孩子上網課,先說孩子那各種“銷魂”的姿勢,真的是分分鐘點炸家長。上課不得有上課的樣?

好,擺出了“仰天躺”——

延期開學2個月,家長先崩潰:“我吼完孩子後自己卻哭了”

再就是各種“玩心眼”,一不留神,上課就變成了娛樂。

切換自如,爸媽不在,玩遊戲。

爸媽在,網課繼續走起。

延期開學2個月,家長先崩潰:“我吼完孩子後自己卻哭了”

濃縮即是精華,一節網課二十分鐘,時間如白駒過隙,過的很快,老師說了什麼,孩子根本弄不明白。

於是乎,便出現了家長上完網課之後,搖身一變,變成輔導班的老師,再慢慢把吸收到的精華,或慢聲細語,或唾沫四濺,或張牙舞爪地傳授給孩子。

本來還尚可的親子關係,在一起上網課之後,便變得如履薄冰。

好言好語,孩子愣是不懂,於是,情急之下,就只有吼了。

一個朋友因為一個數學題,和孩子說了N遍,吼了N+1次,孩子終於點頭,說:“我好像明白了。”

吼完了孩子,他哭了。他說,孩子是親生的,真心不想吼。可是,卻總是忍不住。

02

打罵孩子

他們真的會聽話嗎?

父母在孩子面前抓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無非是因為孩子不聽話,不受控制。

但是,如果你吼了孩子,打了孩子,他們真的會聽話嗎?

結果是,你吼了孩子,打罵孩子,真的會讓孩子受傷。但是,打完罵完,能不能變得聽話,真的不一定。

閨蜜因為上一年級的兒子不認真寫作業,不僅罵了兒子,還動了手。結果遭來了親兒子的“討伐”,寫了一個大字報討伐她。

打罵完孩子,他在寫作業的態度上,不但沒有任何的改變,反而總是挑剔她做的飯菜,還故意弄髒自己的衣服,為的是讓她多洗衣服。

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密感,也會隨之消失。

孩子或許會原諒父母,可是,內心卻開始產生隱形攻擊,變得和父母有距離感。

控制不了情緒的父母,就像是暴風驟雨,會讓孩子的安全感搖搖欲墜。

去年登上熱搜的楊爍,嚴父的形象之所以刷了屏,就是因為他很多的時候,似乎並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純粹是為了樹立自己父親角色的威嚴,卻起不到任何實際作用,也無形中將孩子推得越來越遠。

延期開學2個月,家長先崩潰:“我吼完孩子後自己卻哭了”

楊爍之所以有這樣的性格,是和他童年受到的創傷有關。

他曾在節目中自爆,自己是被父親打大的,十幾歲時甚至因被打而離家出走,好幾年都沒有回家。

楊爍說,父親打他的兇狠程度,擱現在的話,要去告都可以坐牢。

延期開學2個月,家長先崩潰:“我吼完孩子後自己卻哭了”

被打大的他心中沒有任何的安全感,這導致他遇事的時候,完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更有甚者,會形成邊緣性人格的人。

03

控制不了情緒的父母

會有一個怎樣的孩子?

《小孩不笨》的電影不僅被提名了第22屆香港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並且在新加坡的國會上,被總理拿出來討論教育問題。

延期開學2個月,家長先崩潰:“我吼完孩子後自己卻哭了”

影片中,男孩成才的父親年輕時是一個小混混,被別人打斷了一條腿。

後來,他發現兒子成才迷上了功夫,為了以防兒子重蹈覆轍,他打了兒子一頓。

沒多久,成才為了給朋友出頭,跟混混打起來了,鬧到了校長辦公室,還被請了家長。

成才父親到校長辦公室後,立馬揪起成才的衣領子就是一頓暴揍。

看到這一幕,校長說了一句話:“暴力的家庭就會有暴力的孩子。”

校長的一句話講明瞭,成長之所以會打架,是因為他有一個會打他的父親。

根據學習理論,兒童暴力行為的學習,是先看到範例獲得信息,在頭腦中形成印象而習得。

父母控制不了情緒,會養出一個情緒不穩定的孩子。

而父母打孩子,孩子也會模仿父母的行為。

一歲半的孩子就開始有延遲模仿的能力,研究者曾記錄一個女孩看見一個男孩生氣地打狗熊玩具,幾天後,整個女孩在沒有誘因的時候,也打了毛絨玩具,模仿了那個男孩的動作、神態和語氣。

被打大的孩子,他們沒有被溫柔以待,在以後,也不會溫柔以待世界以及其他人。

父母不會控制情緒,會養出一個說謊的孩子。

很多父母把打當成一種教育孩子的手段,懲罰孩子,讓孩子聽話。

在《媽媽是超人》節目裡,有一次拳王鄒市明的兩個兒子發生了衝突,他們的外婆拿出木板,準備用“家法”治理軒軒,認為他沒有做一個好哥哥。

後來,因為外婆吼了而且又打了軒軒的這個教育方法,冉瑩穎提出了質疑。一再和自己的媽媽說,這樣簡單的打孩子不是一個好辦法。

延期開學2個月,家長先崩潰:“我吼完孩子後自己卻哭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控制不了情緒,吼孩子,打孩子,或許能在短時間裡,讓孩子變得討好,乖巧。

可是,孩子不是因為意識到自己錯了,而是因為擔心父母再次對自己發脾氣或者是打罵自己,才選擇聽話。

甚至,下一次,孩子為了逃避打罵而去說謊話。

如同美國兒童教育專家海姆·吉諾特說的:“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的時候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地不被覺察。”

04

歇斯底里

不是最佳教育方式

在孩子面前歇斯底里,控制不了情緒,這是一種簡單粗暴的行為,是為了在最短的時間,達到最好的效果。

歇斯底里,真的不是一種好選擇。

試試下面兩種方式——

1、制定規則。

平時生活中,父母可以給孩子制定一些規則,簡單,孩子能夠做到的,在父母的監督下,隨著時間的推移,讓這些規則內化為孩子的生活習慣。

有研究表明,如果孩子願意內化父母立下的規則,孩子的規則意識會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會更強,各方面的能力發展的更為出色。

2、無言自威。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長目光”,就是說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你可以盯著他看,看他一分鐘。

長目光有很多的含義,本身這個目光就帶有警告,也有一定的威脅威懾力,同時這種注視著他,他也會覺得很難受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無言自威。

孩子因為年齡小,即使制定了規則,可能也難以一時做到完美,當孩子沒有聽話的時候,可以結合“長目光”的方法,達到讓孩子聽話的效果。

我給兒子規定,他可以任意地玩自己的玩具,不論是客廳,還是陽臺,但是,每次玩結束以後,他必須自己收拾玩具。

延期開學2個月,家長先崩潰:“我吼完孩子後自己卻哭了”

有一次,孩子爸說帶孩子下樓玩,兒子一著急不想收拾玩具。

我沒有說話,只是那樣看著他,他先是很肯定地說不收拾,我不說話,只是看著他。過了會,他不好意思地說:“好吧,好吧,我收拾。”

不打不罵,情緒穩定地只是看著孩子,便達到了想要的效果。

從今天開始,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放下在孩子面前舉起的手,閉上準備吼罵孩子的嘴巴,因為父母的情緒不穩定,去吼和打罵孩子,這是一種兩敗俱傷的方式,而且,孩子會傷的更深。

畢竟,教育孩子從來都是通過一個過程,慢慢走向結果。

而不是上來就有一個結果。

作者簡介:

有養(ID:youyangtv)致力於為1~12歲孩子的家庭提供有價值的父母教育服務,通過知識付費、工坊聯盟、網綜節目、短視頻、父母一站式成長App等產品和服務,引領中國父母教養觀念及方式全面升級,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