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明朝的科舉制度,你會從心裡佩服讀書人

日前,鄰居小侄抱怨“明年就高考了,學習任務越來越重,高考太難啦,真不想考了。”高考 難嗎?不可否認,難!但你要看到古代科考制度,你會慶幸生在現代。建議每個考生了解一下古代科考,你會建立起順利通過 考試的信心。

科舉制度並非起自明朝,卻在明朝發揚光大。當時的科考分三級;

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你不要以為童生就是小孩子,七·八十歲的童生都有。考試範圍是州·縣,這一級考試合格的人就是我們熟悉的“秀才"。你別以為秀才好考,考試成績有六等,只有考到高等的才能得到秀才的稱號。而考到一·二等的才有資格參加高一級的考試,叫”錄科"。有多少人都折在這初級考試上,這就是有人窮其一生,直到七·八十歲還在考的原因。要當秀才已經如此之難,後面的考試可想而知。

下一級考試叫鄉試, 這個鄉試可不是鄉里的考試,而是省一級的考試。鄉試可不是你想考就能考的,三年才有一次,一般在八月,由省裡出題。關鍵是有名額限制(注意這個詞)。在這一級考試過關的就叫舉人,舉人就了不得了,是有資格做官的。這個名額限制很缺德,它不像現在,在你考完後,各大院校有招生名額,或走配額,實在不行自費。那時的情況是,你明明有資格參考,可你那地方沒有參考名額,你就只能乾瞪眼。那時也沒有學區房,調戶口的概念,只有等。好不容易等到了,考試沒過。那就繼續學,繼續等。現在大家能理解,為什麼范進同志中了舉人後會發瘋了吧,換你也得瘋。在這一級考試中獲得第一名的叫解元,這是三元里的第一元。

現在你已經是舉人了,請你打好包袱,帶上筆·墨·紙·硯,趕赴京城, 準備參加明年二月的三級大考-會試

這一級考試,只有獲得舉人稱號的才有資格參加。也就是說,你將和其他省的精英們同堂比試。如此大規模的會考,最後只剩下三百人左右,稱為貢生。會試第一名叫會元,這是三元中的第二元。

會試最苦難的是肉體的考驗。明代的考場叫做貢院,其實從結構·環境上看,更應該叫牢房。貢院裡有上萬間房,都是單間兒。如果貢院是牢房,這個單間兒就叫單人號房。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簡直就是籠子。考生只能帶著文具和燈具進去,然後門一鎖,考試完畢後,放你出來。籠子太小,坐得下,躺不 直,每天都蜷縮著睡覺,要多難受有多難受。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每一個經歷這場考試的人,都應該獲得我們的掌聲。不僅為成功者,也包括失敗者。

通過會試的精英們將面對最後一道考驗-殿試

殿試的考官是皇帝,方式是皇帝提問,考生回答,考題內容主要是策問。皇帝及大臣會根據考生表現劃分檔次,共有三甲; 一甲只有三人,叫進士及第,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叫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干人,叫賜同進士出身。狀元就是三元中的第三元。

高中狀元很難,三年才出一個,但畢竟還是有的。所以在讀書人心中,最高榮譽不是狀元,而是另外一個稱號“連中三元”,具體來說就是集解元·會元· 狀元這三個稱號於一身。這一稱號含金量極高,必須是鄉試全省第一,會試全國第一,最後殿試在皇帝心目中也是第一。這種人在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中,只出現過一個。

自隋·唐開始科舉後,獲得這一榮譽的也只有 十三個人。分別是唐兩人,宋六人,金·元各一人,明一人,清兩人,這些人實在值得萬人景仰。

看完明朝的科舉制度,你會從心裡佩服讀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