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靖:多元文化語境是一種“機遇”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山东济宁人。现任教于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篆书委员会主任;山东印社社委秘书长;山东画院书法院研究员。


编辑语:

在经历了先秦、两汉、魏晋的高峰之后,篆刻艺术至清朝发展出又一次的辉煌。“书从印出,印从书出”,邓派篆刻创始人邓石如在小篆创作上取得重大突破之后,进而将小篆的书写线条运用到印稿之中,使得书法与篆刻的关系变得更为密不可分。


由于篆刻者自身的综合艺术修养介入,篆刻艺术具有强烈的文化性。而入印文字的形体美不仅造就了篆刻艺术的独特风格魅力,还使得书法与篆刻艺术共同呈现出丰富多彩、流派纷呈的局面。


当代青年书家陈靖出生于山东济宁,丰厚的文化滋养使他很早就对传统文化、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在治印和当代楚简书法的探索创作上,他更有着极大热情。迄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代简牍大致为:战国楚简、秦简、汉简、三国及晋简,其中以楚简最早。


楚简是楚文化影响之下的产物,楚简手写体墨迹同样有这个时代与地域的鲜明印记。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楚简实物的不断面世引起学术界与当代书坛的关注,陈靖便是实践楚简书法创作的一位学者和书家。


然而,如何在对不同书体、不同艺术表达方式广彩博收的基础上,显示出书家个人的明显风格是陈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近年篆书创作和篆刻创作结合更为紧密,先秦金文、砖瓦、陶文、楚简、帛书及行草书都是我学习取法的源泉,成为了日课练习的内容。中国式的审美构成是一个立体的、交融的美感组合,所以一个书家选择一种书体作为风格取向,也必须有其他书体的交融。”陈靖这样表达自己目前在书法创作上的想法。


无论是“书”与“印”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还是各类书体各自演变与相互融合的发展规律,都是书家们始终在探究、实践的实际问题。在陈靖看来,多元的文化语境无论对书法还是书家来说都是一种机遇,而如何把握这种机遇,则无非“努力”二字。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书画作品


對話


采访 = 张敏 采访嘉宾 = 陈靖

艺术品鉴:自古即有“天下汉碑半济宁”之说,您怎么评价您的家乡?这里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陈靖 :孔孟之乡济宁是中华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更是书法艺术的宝库,自北宋以来,学者著录、阐释济宁汉碑的文献不下数十种。济宁汉碑作为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进行了保护,象一颗颗明珠在济宁这块具有丰厚人文积淀的沃土上熠熠闪光。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书画作品


现藏于曲阜孔庙的西汉《北陛刻石》《五凤刻石》,济宁博物馆的《穰盗刻石》所刻文字是一种古拙质朴、带有浓厚篆意的古隶,向我们展示汉字由篆入隶的发端 ;《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等风格各异,却都是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历代被视作学写隶书的典范 ;新近在济宁市北郊萧王庄发掘的东汉任城孝王墓,地宫壁石所刻隶字,向我们展现了区别于正规碑版隶书风格的汉代民间书法的独特风貌,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平。在如此丰厚的文化土壤滋养之下,济宁有着非常好的书法氛围。五六岁在父亲的“逼迫”下开始描红,那时我对书法的感觉是厌烦大于兴趣,似乎它夺去了我很多游戏的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拟或是出于文化土壤的滋养、父辈的遗传、还是一种习惯?我对书法的兴趣越来越浓。九十年代初有幸拜在书法篆刻家范正红先生门下,受先生悉心教导,扣响了书法殿堂的大门,从此真正结缘了书法艺术世界。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书画作品


艺术品鉴:您于山东艺术学院取得艺术硕士学位,想了解您个人对自己的定位是倾向于书家这一身份的吗?您对其他的艺术表现方式有没有过涉猎或研究?

陈靖 :2005 年,我又考取了山东艺术学院首届艺术硕士,在于明诠导师的教诲下,对创作与理论有进一步进行了学习梳理。留校任教后,与学生们的朝夕相处,站在讲台上的我感到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更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落在了肩上。与学生们一道解读经典、体悟传统、涤虑修身,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汲取传统营养,摆正做人与从艺的关系,传承书道成为了我新的人生目标。


学书治印,路途一直比较平坦,家庭的支持,严师的谆谆教导,于而立之年小有成绩。在一种平稳的心态下,艺术的创作也就顺着自己原始情感自然地延续而循序渐进,没有太多生存的焦虑或理想的幻灭。加之受到众多老师、前辈教导和艺术观的熏陶,不断培育、巩固了我的艺术主张――道法自然。也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随着钻之弥深,逾加感到习书乃寂寞之道,艰难的跋涉还在后面。



艺术品鉴:了解到您目前是西泠印社社员,西泠印社自创社起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篆刻艺术本是书法与镌刻的结合,您认为,从“镌刻”这种方式出发,其对当代书家在实际书写中最大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靖 :邓石如以自已雄厚的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此后的篆刻家均把它作为学习借鉴的法则,我觉得当代篆刻家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推进,不能仅满足于篆书字法、字形上的学习,而是要融汇书意,将书法之意韵融入刀法、章法之中,不要仅限于篆刻的图示视觉借鉴和学习。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书法篆刻作品


艺术品鉴:篆刻界一直有“印宗秦汉”之说,您如何解读这句话?您认为,战国玺印与秦汉印除了文字演变上的不同之外,还有哪些地方是有明显区别的?

陈靖 :“印宗秦汉”印学观点的确立,使篆刻艺术的美学标准更加明晰。前人关于秦汉印的精要也有总结,吴先声在《敦好堂论印》中曾说 :“古人作印,不求工致,自然成文,疏密巧拙、大段都可观览。今人自作聪明,私意配搭,补缀增减,屈曲盘旋,尽失汉人真朴之意。”明清印学先贤对篆刻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铺垫了以秦汉印为传统的篆刻艺术之路,对今天的篆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上承秦汉玺印、下启流派印章的枢纽作用。尤其是近30 年,伴随着印学艺术思想的不断发展,篆刻家已难以满足既有的创作模式,开始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领域,以期不断寻求突破。在当今人们的眼里,先秦古玺以其鲜明的原创性和开放性、丰富多变的结构章法、纵横捭阖的空间关系,给人们以新的视觉体验,更为适合现代艺术审美。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书法作品


古玺奇肆的文字结构,千变万化的空间布局,苍郁劲挺、自然浑成的线条所表现出的远古气象契合着今人的审美,为注重个性、注重表现的当今篆刻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源泉。其实,世人对先秦古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从元代起,印坛就有“印宗秦汉”的观念,但是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世人到清代才对古玺有了相对清晰的认识,到晚清还没有哪一家是从研习古玺风格中脱出的。印坛对汉印风格创作的开掘已经比较深入,但是对于古玺风格的开掘还相当薄弱,这也给后人留下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大量新的金石资料的出土,也为古玺风格篆刻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资源。


从艺方向的明确、审美观的建立、辩证的思维方法以及对传统价值的判别,是形成自我风格的前提与关键。在篆刻创作中,近年来我一直致力于古玺印风创作与研究。继续秉承古玺固有的特点,参以浑厚、华滋、雍容、苍润,使印作更贴近自然的远古气象是我的不懈努力和追求。我崇尚古典,始终坚持把回归、深化、活用古典作为创作的核心,注重对内在意蕴的发掘和表现。“印虽小技,须是静坐读书。凡百技艺,未有不静坐读书而能入室者。”(明·沈野《印谈》)以读书来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着意于将古典作为主体诠释的原创性,注重心境的融入和自然流露。凝注精神于字里行间,自然首尾贯注,古人那种“心无尘翳,指有余闲”的状态令人神往,“印由书出”“印外求印”是我篆刻创作探索主线。明代程远《印旨》称 :“笔有意,善用意者,驰骋合度 ;刀有锋,善用锋者,裁顿为法。”这句话阐明了刀法与笔意之间的关系,书法的学习、刀笔关系的转换也是我一直非常注重的。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书法篆刻作品


艺术品鉴:您被认为是当代楚简书法创作中较为出色的书家,您个人研究楚简的契机是什么?您对楚简的研究是倾向于文字形体还是对文字内涵的分析,还是两者都侧重?

陈靖 :

最初研习楚简的主要目的是为篆刻积累篆法,二者相互影响推动,以至于我的楚书中糅合了大量的篆刻元素。这也许是本人与其他作者最大的不同吧!


自简牍学发韧于近代以来,“以古为新,借古开今”的思辩露出了篆书发展的曙光。楚简是先秦为数不多的墨迹之一,这些字的笔画具有弹性,起止处较尖锐,中间或偏前的部分略粗,充分表现了毛笔书写的特色。这与金文随形轻重和因接搭而凝结的笔画形态不同,已由迟重变为流美,笔画和体式也较金文更为简略。竹简、帛书成为研究战国楚文字和书法的重要资料。凭借楚简丰富的实物资料,并汲取其中丰厚的文化内涵,使之在书写创作中重新焕发青春活力,无异于一个崭新的课题。毕竟,以楚简作为创作对象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无论是文字的辨析,笔墨所依托的传统参照,还是人们对篆书固有的审美定势,都给楚简创作带来了局限。恰恰是出于这些局限,更需要我们去开拓新的创作空间。


中国艺术历来强调美感的交融和积累,“偏工易就,兼善难求”。对“偏”、“全”的理解,不应该只限于书体种类、技法繁简这么简单,更应取决于作品中围绕审美意蕴的其它美感因素的多寡,融会程度的深浅。中国式的审美构成是一个立体的、交融的美感组合,所以一个书家选择一种书体作为风格取向,也必须有其他书体的交融。不同书体,甚至不同艺术之间,其技法、语言、内涵上自有一种共通,这已经在人们现阶段的审美思想中得到“共享”,可供发挥创造的空间益加宽广,考量审美观、价值观的标准不断置换,评鉴标准日趋多元,但是相对标准还是存在的。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书法作品


我近年篆书创作和篆刻创作结合更为紧密,先秦金文、砖瓦、陶文、楚简、帛书及行草书都是我学习取法的源泉,成为了日课练习的内容。而把这些融会贯通后才能做到入印文字繁简得宜,整齐错落,融汇己意,合若一家眷属。而于章法,当长短错综、参伍取便,疏密、轻重、增损、屈伸、挪让、承应、巧拙、宜忌、变化、盘错、离合,摆问题、立矛盾,而后一一解决调和,顺自然之势,得天然之妙,以“印从书出”“印外求印”为法则是我的篆刻篆书创作探索源泉。



艺术品鉴:您认为当代书家在继承、发展“楚简风格”书法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陈靖 :消化楚简,博采众长。“消”为汲取,“化”为吸收转化,遗貌取神,才是艺术学习的大道。



艺术品鉴:篆刻与简牍都属于不同材质上的书写方式,您认为书法媒介的转变是否影响到风格的形成?您个人在创作时,如何把控这种转变?

陈靖 :然书法篆刻之道,技法为本,纯以技炫胜者,则近乎匠,弃开技而空谈艺论道,有欺世盗名之患。匠人、匠心,一字之别,差之天壤。我以为书画篆刻之道,技精以外,亦需致思绪于金石,忘寝食于翰墨,参化古意于本心,生发性灵于自然,蓄素守中、淡然平和,善读书,贵力行,率真超拔,养浩然之气,方可得文人风骨,入艺之大道。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书画作品


艺术品鉴: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观念介入传统书法的尝试及书法在当代语境中的“转型”问题?

陈靖 :《周易·系辞上》曰 :“一阴一阳谓之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以阴阳之对解析当代书法,万事万物都在变,当代书法的变化也是必须的,当代艺术观念的介入,会丰富传统书法的语言,传统书法语言的深入挖掘也会扩充当代艺术观念。形于笔上有浓淡、干湿、枯润、方圆、提案、顺逆、转折、强弱、粗细、疾迟、轻重、藏露等 ;发于结体则有广狭、斜正、俯仰、纵横、错落、欹侧、高低、开合、疏密、大小、向背等 ;见于章法则有虚实、借代、承接、牵引、连贯、磊落、黑白对比、刚柔相济、参差错落、动静结合、开合照应……含于阴阳之道,无一不满理法,既分为二,又合为一,变则通、化则融。



艺术品鉴:现代书写工具的变革,特别是电脑的发达和普及,弄得书法家们丧失了“用武之地”。很多书法家高呼“书法只剩下展厅效应了”。对于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书法艺术家们还要做好哪些准备?

陈靖 :中国当代书坛的多元格局,造就了书法发展的全新局面。书法家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创作方向,因此也造就了丰富的流派和多样的风格。我对此一直抱有乐观态度。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书法作品


当前的书法展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创作信息,为广大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加速了书法创作的交流,这对当代的书法创作影响极大,书法展览也因此拥有了刺激创作、推动创作、启发创作的功用,成为了时代发展中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创作展示及评判方式之一。展览推动了当代书法创作的变化与发展,其款式的新颖多样,笔墨技巧的丰富多变,个性风格的争奇斗妍。我们不可盲目地厚古薄今,确有必要注意研究这一重大史实的深层意义与审美价值。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一些人在应接不暇的展事面前,产生了一种“投机心理”,瞄准展览和评委的趣好进行创作,外在形式美的迅速扩张,掩盖了精神内核――技法和意蕴,导致一些作品的空洞与浅薄。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书画作品


当代并不缺少书法创作风气的炽热,问题是在“功力”二字上,对于大多数中青年书家来说,对传统的学习不是过剩,而是不足。一方面,亟待强调向传统的回归,这不仅仅是技法的学习,更包括书法史论、书法美学的研究与开拓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也势必要催生着书法更新面貌的出现。这两个不同的指向,看似完全相悖,而内在却是统一的。因为缺失了对传统的回归,要想超越前代几乎是不可能的 ;回归传统的目的不单单是索取,更多的是为了创造,只有创造才能前进。


艺术贵在个性,如何充分发挥书家的独立个性去进行创作,寻得属于自我个性气质、审美理想的书路,最终成就一家之风,这一过程艰难而曲折,它需要睿智,需要胆气,需要丰厚的学养。需要卓有胆识的书家将自身的审美跳出流行风气的樊篱,不为全国各类大展的风格倾向所牵制,独立地思考,独立地判断,勇敢地探索。


努力才有可能!

本文发表于《艺术品鉴》杂志“书法视野“”栏目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陈靖:多元文化语境是一种“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