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富於民為什麼要用“藏”字?有何歷史依據?

道法自然之悟道


對於財富中國歷史上都用藏的方式和習慣,如秋收冬藏,財不露富等諺語,藏富於民的“藏”字體現了治國之道,如道德經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歷史上我大漢朝就是遵循老子的治國理念,尤其是文景之治時期,漢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景帝時期,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前元元年(前156年),景帝即位伊始就下令將田租減掉一半,也就是將十五稅一降到了三十稅一。從此,這一新的田租稅率成為西漢定製。

文景之治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飛速發展的一個偉大時代,同時也是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的養精蓄銳時期。沒有文景之治的兩次降稅藏富於民,也就成就不了漢武帝的輝煌。


月亮為你指引道路


|藏富於民並不是當時國家的規定,而是低調內斂的民風所致。

古代的人遵循禮教,崇尚“仁義禮智信”所以大部分人都不張揚,內斂也是當時一種謙遜的美德。即使再有錢,也多行佈施之事以積累福報,隨著歷史的發展,尤其是元代以後,帶入遊牧民族的彪悍之風。人之伍德日漸衰退。

藏富於民妙在一個藏字,藏的意思是不外露,不張揚,不炫耀,不與人爭高下多少。自然也就少了很多紛爭。所以用一個藏字,表達了人有錢時也要有內涵。

前些天,一個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大衣哥朱之文,由於村民借錢未果,家門造人爆踹。踹門者被拘,大衣哥汗顏,鬧得不亦樂乎!如果大衣哥巧用一個藏字,或許會減少很多麻煩。

1.藏富於民使人不生羨慕嫉妒恨,不起貪心,不起盜心,是為功德之事。大衣哥在外面給兒子買樓房開金店,在家裡住草房吃農飯(按照大衣哥的說法真的假不了!)。這就不是藏了!

2.藏富於民是讓人珍惜勞動成果,不到處炫耀,不沽名釣譽。大衣哥到處捐贈,想著名利雙收,當有村民陡生借錢被拒絕時,心理反差造成極端行為。此時你不要名了,所以村民就毀了你的名。


盞眼看紅塵


“藏富於民”,是政權在處理國家與個人財富分配方式上,提出的一種政治思想。

具體說就是“富民政策”,國不與民爭利,讓百姓獲得更多的財富,生活充裕,老百姓富了,國家也就富了。


“藏富於民”其中的”藏“字,很有意思。

”藏“字,又稱蓄也,從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保管之意。引申開就是:平時賺的錢,你先保管著,也可以用著,但國家有需要,就可以通過增加稅賦,發行債券等手段來用你保管的錢,

藏富於民的理論在中國在先秦的諸子百家都有類似的論述,這種理論的提出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決定的,多年的戰亂,讓國家的經濟停滯,民生凋敝,老百姓兜裡沒錢,如繼續與民索利,無疑是“殺雞取卵”,國家的滅亡是註定的。所以只有讓利於民,先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老百姓有財富累積了,國家的財政稅收才有保障,國家才能發展壯大。

從中國的歷朝歷代的變更,可以看出,新朝初建時,採用的都是藏富於民的方式。

當與民爭利開始時,政權就開始走上了傾覆之路。

西漢時賈誼綜合富民與富國思想,提出國家與人民都需積貯的理論
唐初魏徵(580~643)力主"薄賦斂,輕租稅"(《貞觀政要·君道》)

藏富於民的理論在現代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英國人亞當·斯密所寫的《國富論》的核心概念國民財富就是國民收入。

斯密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富裕,不是指某一個階級的富裕,也不是指國家或君主的收入或稅收的富裕,而是指全體人民的普遍富裕。

寫在最後

藏富於民,主要是指防止或者消除、緩解過大的貧富分化現象,預防公共資源向少數人不當的傾斜,防止政府“與民爭利”的現象出現,激勵民眾積累財富,讓財富向民眾傾斜,讓中等收入者成為社會主要階層。

藏富於民,一種古已有之的經濟理論,是古代“富民說””裕民說”的具體形式。藏富於民是現代東西方發達經濟體的特徵之一,體現了現代文明的價值觀。是一種民主及國家強盛的現象。


以上觀點均屬個人之見,不妥處請指正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侵聯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