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儿时的年味

想起过年,就像有一团火苗,腾地从心底窜出,暖意陡生。

在外多年,由于忙碌,与家人聚少离多,每每,临近过年时,心里就会莫名的躁动,仿佛有一根红线,拉扯着你丝丝的疼,也许,这就是乡愁的滋味吧。

说起过年,朋友连连吐槽:“没劲,去年,年三十,人全到齐了,一桌菜,没动几下筷子,一个个就忙着拍照,发视频,抖音,年夜饭吃的潦草,敷衍。

兄弟姊妹聚在一起,也少了往日的嬉闹。说着话,盯着手机,打着字,和网友的话说不完,

初八返回时,母亲早早起来,把每家的后备箱塞的满满的...

朋友停顿了下,沉默了...

想起,去年春晚,有个关于《除夕夜》的小品,大年三十,老两口从采买,洗涮,蒸,炒,煎,炸,忙了一天,做了一大桌菜,只为等儿女们回来吃年夜饭。

傍晚,儿女们拎着东西来了,冷清的小屋,一下子热闹了,可没说几句,就忙着拍菜,各种“秀",发朋友圈,然后,是大人聊微信,玩抖音,小孩玩游戏,却没人陪父母唠句磕,母亲在厨房里抹眼泪,父亲忍无可忍,穿了件手机的衣服。生气的说:“让我做手机吧!”

观众席上,有人唏嘘,有人沉思.....

怀念儿时的年味


情怀渐觉旧日浓。感性的人总是容易念旧,总易触动心底最柔软的一角,倏忽又到年根,朋友的一番话,又让我忆起儿时过年的情形。

那浓的化不开的年味,一个正月都散不去...

小时候的年,过了元旦就开始忙碌了。今天做一点,明天再备一点,大人脸上看不到愁苦,小孩心里也盘算着吃,穿,玩,有趣,热闹。

走在街上,一种扑面而来的喜悦,和你撞个满怀。

"年"像一位蒙着面纱的姑娘,慢慢走来...

清洁,祭祖,挂灯笼,贴春联,祈福字。寓意红火,团圆,幸福,知足。

清洁:也就是大扫除,扫除一年的霉运!

母亲亲自上阵,带领我们姐妹,一起“动起来”。

首先是擦玻璃,挑一个大晴天,用小刷子扫净窗棂里的灰尘,用干湿两块毛巾,或者报纸,嘴张开成0形,哈着热气擦,一块一块,擦得亮亮堂堂,母亲惊讶地夸赞:"丫头,换了人间"!

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小年",母亲头戴毛巾,捂着口罩,全副武装,拿着笤帚开始扫房,民间俗语:“扫除鬼魅魍魉,”图个吉利。母亲在上面扫着灰尘,我蹲下身子探究着精巧的蜘蛛网,惊奇万分,蜘蛛,真会造房子啊!

祭祀:小年祭灶神,可马虎不得!

母亲起个大早,发面,泡豆子,洗葡萄干,碾红枣,傍晚,上锅蒸五谷杂粮糕,约摸三十分钟,揭开锅盖,蓬松的发糕,笑嘻嘻地看着你,一脸的慵懒的富态相..

母亲,把发糕请在蓝边大海碗里,恭恭敬敬地摆在厨房的灶神案前,小香炉里,点上三柱香,小声说着话。

馋嘴的我,跃跃欲试,妈妈一巴掌打掉我的手,嗔怪道:"不许偷吃,不然,以后可没饭吃"。

我好想听清,母亲和灶王爷说些什么?...

挂灯笼:家乡的风俗,过年,家家都要挂一盏红灯笼。

挂灯笼,要选统一的,长宽约50厘,红绸面裹的红灯笼,踩着梯子,用铁丝挂在屋檐下,远远的望去,格外妖娆,好像天上的街市。

贴春联,祈福字:

小时候贴的春联,先用大红纸裁好长条,铺在方桌上,请书法好的人,蘸满墨汁,挥笔而成,

等下午三点以后,搅上浆糊,再贴在每扇门上,

福字是倒着贴的,意指:从天而降的意思,名曰:祈福。

怀念儿时的年味


民以食为天,过年,更为讲究。

炸油果,炸麻花,是过年必做的面食,而捞麻花,是我最爱做的事。

母亲把大案板支在门外,把发好们剂子搓成细长,均匀的长条,对折拧成好看的麻花,沿着锅沿,放进沸腾的油锅里,转个身,打个滚,待麻花微黄,再用筷子捞起,沥油,出锅,

不一会,大盆里就堆起了一座金色的小山,我偷偷撕下一小块,飞速的塞进口中。

厨房里,父亲坐在火炉边,转来转去,燎着牛头上的细毛,再用开水烫一遍,最后,丢在大锅里慢慢煮。

小时候,特别惦记吃,动动这,翻翻那,看到,蒸锅里睡着粉蒸肉,腐乳扣肉,砂锅里酱着牛肉,大盆里挤满了卤猪蹄,卤猪肘,鸡爪,刚出锅的大猪蹄,油汪汪,黄亮亮,筷子一插,肉皮咧嘴笑了,我也笑了。

每个角落,都弥漫着香气,水汽,一盏灯下,忙碌的父母,支使着孩子们添水,拿盆,欢欢喜喜地,也许,这就是幸福的样子吧!

因为在牧区,肉食上很丰富,小时候,想咋吃就吃,导致,我现在,根本不爱吃肉,碗里的肉,哪怕一丁点,都要挑出来。

好容易盼到除夕,更是一刻都坐不住,外面红火热闹,家里,忙着贴春联,剪窗花,包饺子,光饺子馅就有三四种,包饺子还有个讲究,把硬币洗干净,包在饺子里,谁吃到,预示一年都有好运气。

老人常说:“没有先人的,哪有后人的?”所以,趁着天黑前,必须给逝去的亲人烧纸,焚香,祭奠。

那时候,虽然小但也懂得,想起好几年前,年三十烧纸,家中小伙,出神地看着火苗,突然说:“妈妈,妈妈,我也给幼儿园小朋友烧一点,”看我一脸愠怒,吓得不敢吱声了...

他小小地心里,还以为是啥好事?

怀念儿时的年味


年夜饭,是孩子们最高兴的,在牧区除了肉不缺,蔬菜供应少。然而,父母竟也变着花样,做出了一桌子菜,孩子们边吃边兴奋的说着:"好吃,好吃",像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的,没完没了,父母坐在一旁唠着家常,惦记着老家的爷爷奶奶。

记忆中,桌子中央放一个铜火锅,咕咚咕咚的滚着,父亲把切的薄薄的羊肉,放入锅中涮,滋味鲜美!

饮料只有一种,倒在杯中,泛着琥珀色光泽,叫做香槟,味道甘甜无比,喝的一滴不剩。

十二点了,困意袭来,母亲催着我去睡觉,我赖着不走,说陪哥哥守岁,其实,心里惦记着,想了好久的压岁钱。

那一年,费翔穿着火红的燕尾服,亮相春晚,英俊的面孔,帅气的舞姿,一首《冬天里的一把火》,把我们看呆了,原来,歌还可以这样唱,舞还可以这样跳!

想起,小时候的年,就像一串冰糖葫芦,亮闪闪,咬一口,甜滋滋,忘不了...

有时候,我陷入沉思,过年过的究竟是什么?生活越来越富足,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

怀念儿时的年味


过年,过的是家的味道

无论是贫寒之家,还是丰裕人家,过年,过的是家的味道。

记得有篇文章写,坐大巴回家,路过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有一个人背着行李下车,司机不解地问:“去哪?”“回家,”他头也不抬,笃定的走向荒原深处,

一个地方,不管多么荒凉,只要有等待的人,就会有家的温暖。

家,永远是心头,温热的一滴泪....

亲情的回归,才能找回家的温暖

亲情淡了,年味淡了...

攀比,炫富,疏离了亲情,亲戚之间的热心,八卦,嚼舌头,让人避之不及。

比车,比房,比谁挣的钱多,现在,比旅游,比出国,总要想法设法的找出点优越感,比压岁钱,压岁本意是对孩子的一种祝福,而今,变成了另类攀比,

当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但,这也不是个例。

电子产品的过度迷恋,稀释了亲情的浓度,人们宁可抚慰千里之外的一颗心,却不愿和身边的人,好好说一句话.....

过年少了仪式感,什么都变的举手之得。

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不会花太多心思,精心准备一顿饭,超市里应有尽有,只是,少了那份悉心烹制的虔诚,和满足自得的快乐!吃到口中,也觉得寡淡无味...

昨天上超市买米,发现有一种米卖的特别好,名字叫“妈妈的饭香”,光看名字,就让人有购买的欲望。

只是这世上有多少人,已经吃不到妈妈做的饭?

有人说:中国人的年,就是忙和累,仔细想想,为亲情而忙,为家人而累,不也是一种温馨的味道吗?

中国人素有″叶落归根″的心结,故乡是深深扎下的根系,家是健壮的树干,而我们则是一片片树叶,初春萌芽深秋落叶,有根的地方,就有故乡,有根,心灵才会有真正的归宿...

真想找回小时候过年的年味...

怀念儿时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