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網的“新農人”,能改變什麼?

4月16日,雷州市覃鬥鎮100多名芒果種植戶,參加了鎮政府舉辦的網絡營銷培訓班,學習電商營銷知識,全力做大做強“覃鬥芒果”產業。

(4月20日《湛江日報》)

4月20日,《湛江日報》刊發文章,報道了雷州覃鬥鎮100多名芒果種植戶參加網絡營銷培訓班一事。有人可能會問,農產品放網上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果農“觸網”又有什麼好稀奇的?而且,這僅僅只有100多名果農去“充電”,也就是中學裡兩個班的人數。100多人中能出多少個“學霸”?又能給這個產業掀起多大漣漪?

在筆者看來,只要這100多名果農中,有那麼三四位在插上“網絡營銷”的翅膀後能破繭成蝶,那麼扇動翅膀的蝴蝶,就能颳起一場席捲全產業鏈條的旋風。而這些蝴蝶,我們姑且稱之為“觸網的‘新農人’”。

十年之前,當看到機械化與自動化在田間地頭的普及,我們紛紛為這“農田裡的工業經”喝彩,認為這已經是革命性的變化。但十年之後,當我們站在互聯網時代的當下,重新審視這個十年,我們會發現,農業領域真正革命性、顛覆性的變革或許才剛剛開始——機械化與自動化解決的是種植效率問題,但這始終侷限於田間地頭,也就是說,始終還是停留在“產”這個環節。每當出現農產品滯銷,果農才猛然發覺,機械化、自動化解決不了從田間到市場、從地頭到餐桌的問題,你的果種得再好,賣出去賺得多才是真本事。

電商平臺的介入、專業收購商的出現,為田間地頭與市場餐桌搭起了一座“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不少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但同時,果農又發現了一個新問題——自家果子賣得好不好,得看這“橋”的表現。一些電商平臺上,農產品同質化,質量難以甄別,即便在電商平臺上開了店鋪,但沒渠道、沒流量,只能打價格戰,最終傷的還是自己。線上銷量不理想,又得走線下渠道,兜兜轉轉,還得眼巴巴等著別人來收購。與其說是“賣產品”,不如說是“賣人情”,人面廣才銷得好。而一旦遇到特殊情況,“橋”行不通了,那麼“賣難”就會重新出現。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便是其中一種特殊情況。看起來,100多名芒果種植戶“充電觸網”,是疫情下的無奈之舉、應對之策,但實際上,這是農產品“產銷一體化”發展的必然選擇。當前的“危”,讓這100多名覃鬥勇士抓住了“機”,蛻變的時機提前成熟了。

我們可以想象,當越來越多“新農人”學會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直接打通市場,只要物流足夠暢通,那麼就能省掉許多中間環節,讓田頭與市場發生直接聯繫。這意味著,每一寸土地,都將被“激活”,直接與市場“連線”。鄉村振興,就從腳下這片土地開始。這番操作,就像足球場上利用“B2B中場”打通中路,球隊核心的“B2B中場”,就是觸網的“新農人”;而產銷一體化,就是“全攻全守”——守住質量的底線,豐富銷售的鋒線。

“進攻贏得球迷,防守贏得比賽”,這在農產品銷售中同樣適用,再怎麼花銷的包裝和形式,關鍵還是得“有料”,而且這料得“硬核”。令人高興的是,在這次“觸網”過程中,100多名種植戶不僅學習了抖音、快手以及微店等營銷方式,更是學習如何建立覃鬥芒果溯源碼系統,統一芒果標識、保證覃鬥芒果品質等有關內容。就這科學的課程設置,就足以讓人對其效果充滿期待。

當然,我們也不要想著通過這樣一個短期的網絡營銷培訓,就能讓果農立即轉型,“一網打盡”。觸網的“新農人”究竟能釋放多大的力量、帶來怎樣的變化,就請記者持續跟進,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