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国为何会惨败?

头条热点


1、首先从制度上看,那时候的清朝是落后的封建制度,官员腐败,行政效率低下。反观那时候的日本,1868年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益强大。

2、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落后,效率低下。虽然洋务运动已经刺激了中国民族企业和军事企业的兴起,但是相对于整体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而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正在交叉进行工业革命,提出“殖产营业”,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迅速崛起。

3、文化上,当时的人们固守于传统思想的禁锢和受闭关锁国的影响,思想保守,对于新事物抱有一定的排斥。虽然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是整体的大环境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反观日本,治维新时期日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推动了日本思想的开放和社会的进步。

4、外部环境,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俄国虽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怀有极大的野心,但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对日本采取不干涉政策。


殇汤觞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必然失败。兵者不祥,兵者诡道。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一点优势也不占。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展开了错误的战争,不知己也不知彼,焉能不败?教训深刻!

跟一般的战争一样,甲午战争清朝也有主战派和主和派,很不幸李鸿章是主和派,但是战争却是由他主导的北洋系一力承担,这多少有点滑稽。

甲午战争的背景,中国和日本通过维新都有所发展,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东亚的格局有了一定的变数,东亚人有了可能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的可能。但是在西方列强眼里,中日两国依然是到口的肥肉,只不过如今这肉里有了骨头有了刺,所以他们也不敢贸然继续侵略,于是开始拿他们的拿手好戏:挑唆,让亚洲人打亚洲人,他们渔翁得利,看结果下菜碟。

朝鲜这个时候比较被动,它被中日俄三国环伺,从宗主角度来说,清朝是它的宗主国,天经地义,但此时清朝仿佛也有些自顾不暇,朝鲜只有凭借外力来保持独立,朝鲜内部或者依靠清朝,也有拉拢俄国,也有直接找日本勾结的,总之朝鲜成了东北亚地区大国角力的斗场。

李鸿章和左宗棠绝对是当时中国可以睁眼看世界的人物,所以李鸿章非常清楚日本的实力以及中国的实力,不开战对中国最有利。如果最初中国从朝鲜撤军退到鸭绿江沿岸防守,进而加强了整个东北的防御,一方面缩短了后勤补给和兵员补给的距离,一方面有天险可以利用,而且紧靠自己祖国,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如果日本不自量力,来挑衅自然可以打败它,总比用舰船千里迢迢运兵朝鲜要轻松得多,也就没有了黄海上被日本偷袭运兵船的悲剧。另一方面,日本没有拖住清军在朝鲜摩擦等于一拳用劲儿过猛,打在了棉花上,一定会被自己的全力而反伤了自己,它调动国内的资源所做的一切将会让自己吃不了兜着走。而朝鲜也成了它想吃却吃不下的肥肉,先不说朝鲜本身就不会屈从,就是沙俄也不会善罢甘休,还有清朝也在虎视眈眈。另外日本挑起的朝鲜事件本来就是一点理也不占的,如果清朝退军,那么就只能剩下日军尴尬在朝鲜的寒风中,占占不住,退又不甘心,劳民伤财,丢人现眼。

而反观清朝,毕竟是大国,洋务运动的成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著,这就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越晚开战对日本越不利。在当时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开战并不是明智之举。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的实力会远超日本,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可是当时中国的愤青多,第一愤青就是光绪皇帝以及他的老师翁同龢,仿佛要用一场战争的胜利,来证明自己的执政的能力给慈禧老佛爷看,理是没错,但兵者危也,非不得已不能轻启,战就要胜利,否则当时真没必要战。第二愤青就是那些王公大臣,这些人多数不通时务,只知道政治正确,跟随“正义”,而不看实力。第三愤青就是知识分子的士人阶层,这些人爱国的情怀是值得肯定的,又总以天朝上国自居,从一八四零年后,憋屈久了,如今小日本也敢来扎刺,真是大大地不能容忍。第四愤青的就是普通的百姓,百姓是天朝的百姓,善良、正义但也愚昧无知,上面说了要打那就得打,不打就是孬种。

李鸿章被架在火上烤,打赢了他个人来讲是输,因为朝廷已经没有什么赏赐能给予他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之局难免;打输了他个人角度来讲还是输,后来的善后以及骂名都得他来抗;打平了和不打是最好的选择,这样可以最和谐稳定,双方继续发展,实力不损。毕竟他得带领他的那班人马真刀实枪的跟人家打,别人多数不过是瘸子打围坐着喊,事实后来也证明了这点,到最后几乎是北洋一系对抗整个日本,这仗还怎么能赢?

一个政权不能代表整个国家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可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它也就不敢放手发动群众去保家卫国,所以甲午战争虽然在武器上有所欠缺,但根本是制度上的失败。一个李鸿章对中国远远不够,正如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国家强大依靠的是成批成批的有用之才,用他们的智慧和热血来捍卫他们可爱的祖国,正如我们现在的祖国。


海天玄宇


甲午战争,中国惨败,国人震惊,它宣告貌似强大的中国很虚弱,也告诉人们所谓"洋务运动"后的"同治中兴"的很虚假。

甲午战争之前,世界已发展并完善了资本主义,世界列强的眼睛已放眼全球,海洋战略成首位,建立强大的海军成为当务之急,中国的有识之士李鸿章、左宗棠便建设海军。李鸿章为主建设北洋水师,驻港为山东半岛的威海,拱卫中国北方领海和京师。左宗棠建设南洋水师,驻港福建福州。

北洋水师地位和任务很重要,优先发展,加上李鸿章在大清地位高,说话份量重,所花的银两多,所以实力远超南洋水师。甲午战争开始前北洋水师的实力处在世界的第五至第八位,实力力压日本海军。为了建设北洋水师,朝庭花了不少银子,李鸿章也算呕心沥血,亲自考察军官,派军官到西方学习,多次到北洋水师战地视察。有一次还奉光绪命令,与王爷(海军大臣)、大太监李莲英等视察慰问北洋水师,荣宠有加,皇恩浩荡。为什么与日本甲午海战中又战败了呢?而且败的很惨,几乎全军覆没呢?原因如下:

一、大清政治腐败。当时光绪名为皇帝,慈禧太后已还政,但光绪仍是傀儡,说了算的仍然是慈禧太后。本来给北洋水师用于改善装备的钱,被户部挪用为庆祝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建了颐和园。准备购买的速度更快,装备更好的战舰让日本购买,日本的吉野舰就是。原准备购买的速射炮,开花弹没钱买,在火力上已弱于日本。反观日本,全民捐钱购战舰,天皇、皇太后将首饰都捐了,甚至妓女也踊跃捐钱。

二、派系倾轧。北洋水师为李鸿章一手建立,北洋水师的官兵只知有李鸿章李中堂,没有国家。朝庭也有很多人对李鸿章不满,认为北洋水师是李家军,是个砸钱的买卖。很多人坐视不管,等着看笑话,认为北洋水师打仗是李鸿章个人的事,海上无支援,陆上干瞪眼不支持,北洋水师孤军作战,在战略上先失一着。

三、战术呆板。北洋水师的提督丁汝昌是个太平军的降将,骑兵出身,平时抬不起头来,对海军业务陌生,指挥不果断,患得患失。手下的邓世昌、林泰祯、刘步蟾等虽然海军出身,且留洋欧美。但在等级森严的北洋水师人微言轻,在战略全局上没有发言权。反观日本的舰长,个个有机断专行之权,战术灵活。

四、在海战中进退失据。开始北洋水师把日本舰队不放在眼里。被日本偷袭后,不主动出击,失去了将日本舰队各个击破的机会。在大海战后龟缩港内,以求自保,结果全军覆没,一败不可收拾。全国的战略配合更是谈不上,甲午海战已败了一月有余,近在咫尺的山东巡抚的援军还在集合之中,南洋水师更是禁若寒蝉,无任何作为。

甲午海战后,中国向日本割地赔款,中国不仅失去了朝鲜,内地的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渤海(黄海),台湾尽数割让日本。日本用中国赔的钱进一步富国强兵,在上世纪初再次入侵中国,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才艰难的战胜日本。这耻辱的历史,中国绝对不应该忘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