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孟母三遷換不同學校,嘗試解決孩子學習的問題真的有必要嗎?

僑投寶


學習孟母三遷換不同的學校,嘗試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有沒有必要?

孟母三遷對於孟子來說是有效的,所以孟母三遷的故事被一代一代地傳為佳話。但是,學習環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對於不同孩子有不同情況。這不是有沒有必要換學校的問題,而是這麼做有沒有用的問題。

找出孩子學習成績差的原因

並不是所有孩子的學習成績差都歸結於學習環境的不理想。學校裡那麼多學生,是不是學習成績都不理想呢?如果是,完全是因為學校的環境有問題嗎?

在我看來,要解決孩子學習成績差的難題,家長朋友們不要著急於換學校。凡事都事出有因,但是,學生學的不好完全怪學校,這樣的理由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也不切實際。

再者,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頻繁給孩子換學校的。你想想,你孩子連一個學校都適應不了,你還指望他能適應新的學校嗎?到了新的學校還是學不好,再接著換下一個學校?

所以,我覺得題主的想法一是沒有從問題的實際出發,二是天方夜譚。


學生的適應能力很重要,學習不僅僅是學知識,更是要學會適應同學,適應老師,適應學校的文化環境

我並不認為某某學校很糟糕,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每個學校都能出人才。每個學校都有優秀的老師。為什麼有人能學得好,有人就學不好呢?怨學校是完全沒有道理的。有的家長埋怨孩子的老師怎麼怎麼滴,還有的家長說孩子所在的班級風氣不好,更有的家長說某某學校管理上有問題。這些問題或許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但是,這不是孩子學不好的根源。

孩子能不能學好,跟環境有一定關係,但是,主要誘因在於孩子本身。自己如果不能融入環境,不能適應自己的老師,不能接受身邊的同學,把自己孤立起來,這樣肯定學不好。

所以,學會適應很重要。學習能力是第一能力,但是,適應能力決定了你能不能在這繼續生存下去。


孟母三遷適合孟子,但不等於適合你的孩子

孟子天性就有學習的稟賦,並且他肯努力,很勤奮。所以,孟母三遷後,孟子的學習成績一下子得到很大的提升。這一事實證明,孟子之前學習成績不理想確實是受所處環境影響所致。

也就是說孟子本身是愛好學習的。

而你的孩子主觀意願上願意學習嗎?如果是,為什麼成績一直不理想。和環境有關,不僅是學校環境,還有家庭環境。不能要換學校,還要換家庭。

如果不是,那你給你孩子一學期換一個學校,也不見得有效。反而是造成你孩子還能適應一個學校又要挪窩到新的環境中去。而他的主業學習不但得不到改善,心思都用到不斷的適應新環境中去了。


我是朱老師,喜歡說教育,如果你也喜歡,那就關注我吧!


朱老師說事兒


我是張旭語文,很願意與您一起探討問題的實質!

古往今來,人們用孟母三遷的故事主要佐證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是: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第二件事情是:環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

但是,大家忽略了一個具有決定作用的原因:孟子的好學。

正因為有了孟子的好學,才導致個孟母的三遷。

試想,如果孟子不好學,他就不會去學築墳墓和哭拜的事,也就不會去學做生意的事。孟母肯定也不會三遷。

所以,遷與不遷是由孟子是否好學決定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換學校必須要考慮孩子是否好學。否則,換與不換沒有實際意義。


張旭語文


看到題主的問題,筆者想到的是為什麼今天我們的教育環境好了,而“孟子們”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呢?

“昔孟母,擇鄰處”,戰國時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孟母”,為兒子的學習成長三次搬家。孟母三遷的故事千古傳誦。

孟母的格局夠大,眼光遠。

古時候,民風純樸。孟母為給兒子選擇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做出了努力。孟母的格局夠大,眼光遠。從“三遷”的經歷中,可見她平時對孩子的教育非常嚴格,非常如法。孟子的成功,媽媽功不可沒。

孟子虛心好學,終成“大儒”。

孟子不負媽媽所望,刻苦學習,胸懷天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成功了,外因重要,內因能決定作用。

人們對教育的觀念變了?還是教育變“功力”?

今天很多家長為孩子讀書,搬家的次數超過了孟母,可是孩子離“孟子”越來越遠。

孟母為孩子營造良好學習環境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如果家長僅僅是給孩子擇校,為了“學習而學習”,不注重孩子人格的培養,那擇校的意義適得其反。有些家長給未成年的孩子選擇外國學校讀書,別忘了中國才是孟子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