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如何理解?

语文红宝书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儒家一向主张以德治国,且以为道。试答:

孔子说:“关于如何实行以德治国,人们多少都了解一些,如果政治家要施行这一方针,却没有找到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和认同方法,那么就不可能有效地推进社会改革,从而使国家得到正确发展。”


琴簧汗舞


邀请创作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翻译如下:

孔子说:“仁道不会远离人世众生。先知先觉的人(君子、贤人、圣人)在传播、实行、弘扬仁道的过程中如果疏远众生,这样的人是不可以传承并发展仁道的。”

理解上述句子的难点在于句子中的“人”含义并不相同,第二个人指“先知先觉的人”,指君子、贤人、圣人,而前后两个“人”指众生、百姓。《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中有这样的句子: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先知先觉的人”即为“生而知之者”。

有人将原话简化成“道不远人,远人非道”,简则简矣,而情味和含义大变。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陈述的对象是“道”,指出了道和人生社会水乳交融的亲和关系:道,源于社会又服务社会,指引人生。

而孔子论述的重点是君子如何传道弘道,其前提条件是尊重人,亲近人,如此才能引导人,教育人,使他们向道、明道、行道。

原文可以想见孔子和蔼可亲的仁者形象,改句虽富含哲理却显得冷漠生硬,像高蹈云端的学者。


语文红宝书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出自《中庸》。意思是:道并不远离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如果有人修道却又远离他人,那就违背了修道,也就不可以为道。

中庸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领会其中的含义,有益于人们生活中的为人处世,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而有意义。中庸之道是一种人生大道,这种大道与人密不可分,是建立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

道不远人,道最公平合理,对待任何人都一样,不亲近哪一个,也不排斥道哪一个。但是道却每时每刻都在每一个人的身边,用以指导人们的言行举止。道与人不可分离,离开了人的存在,道也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与意义。

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作为一种智慧与哲理,是与世间的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没有主动去接近大道从中吸取智慧与精神营养。顺其大道,人生无处不春风。背道而驰,无知愚昧遭碰壁。人之为道是修道,修道的同时又远离他人,这是适得其反,这就不是修道,而是离道甚远,当然不可以为道。

道不远人,人自远。道并不是远在天边,高不可攀,其实近在眼前。要想得到这种人生的智慧与哲理,其实也并不难,难就难在持久地用心去观察,用理性去思考,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于道。这样就能够深刻地领会到道的存在以及真正的内涵,并且在行动中沿着道的方向去努力发展,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大道。道具有抽象性,不易人们所觉察,也不易人们所理解,很容易造城“道不远人,人自远”的现象。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最高层次的人生智慧,又是无法触摸形而上的哲理,但是这种大道的表现方式却是极其平凡而又常见。存在日常生活之中,体现在我们周围所发生的大事和小事上。真正的悟道者,是把它当作一种永恒的心灵法则来修养。

人生在世,要讲仁道,要大行其道,要走光明正道,几十年如一日,才有自己的星光大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