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蕭條”來了,小微企業怎麼辦?

如果“大萧条”来了,小微企业怎么办?


国内疫情逐渐平稳,海外疫情风波又起。上班族失业,小微企业主失意,金融机构们毫无主意。


疫情所带来的影响不只是上班族们没有收入,还是对小微企业们又一次的降维打击。


诸如老乡鸡、海底捞、西贝一类的的连锁企业哭穷后,金融机构直接开仓放水。然后西贝们再给予回应,开业后纷纷涨价。可是小微企业们,却连哭穷的声音都发不出来。


近几年来,央行、银保监等监管机构多次发声要求金融机构加强小微企业贷款,今年更是定向放水,优先向受疫情影响的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和贴息。


然后……中原银行给双汇批了3亿专项贷款,双汇2019年全年净利润54亿元;呼和浩特政府给蒙牛、食全食美一共批了15.87亿元,蒙牛2019年全年净利润41亿元,食全食美是2000年国企转治而来,旗下拥有内蒙古最大的食品物流中心。


优先向小微企业贷款?这个笑话我给满分!


为什么?小微企业贷款这么难做?小微福利总落不到小微身上?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怎么做才好?


小微难题


小微金融难做并不是一天两天了,毕竟现在连小微企业总数都确定不来。


据中国小微企业名录收录统计,截至2017年底,全国小微企业已达 7328.1万户。这就是最新的数据,三年之前的数据。至于2019年小微企业总数是多少……查不到官方数据。


这种数据统计还算是表明上能看见的东西,看不见的是没法统计的东西,比如:风控审批。


之前曾有幸与几家做小微企业金融的公司聊过,几乎每家公司都表示,小微企业融资的风控审核几乎逃不开高人力成本的魔咒。


举例来说:


在正常情况下,对于小微企业需要审核其人员构成、财务报表、资信状况等多项信息,金融机构需要派出多位风控人员实地审查。


但由于小微企业管理不完善、报表不规范、资信状况不清,其信用水平难以依靠小微企业提供的信息单方面判定,人力耗费周期长、成本高。即便在有互联网或是区块链技术的加持下,仍很难避免小微企业在上传数据时造假的问题。


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前期风控审核无法规模化、金融机构审批成本和周期同步变长。


能解决吗?难!


用小工厂老板的话说:整个厂子算我自己才20多人,没有必要去费劲弄一套管理模板或是报表。


或者可以到街边的沙县小吃去看,虽然实现了二维码收款,但记账和管理几乎没有,毕竟算上厨师都不到5个人,何必那么麻烦?


这种情况下,人工审核几乎是不可或缺的选项。


如此看来,小微金融难做仅仅是人工成本问题嘛,也不至于成为难题,监管层也不至于专门立法监管银行的小微金融服务。


这里就是小微金融参与者少的第二个原因——利润微薄、风险极高。


为什么说利润微薄?原因在于除非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很难承受过高利率所带来的压力,一旦选择了高利贷,几乎可以和慢性死亡划等号。


但在金融机构角度上,过低的利率甚至很难覆盖资金成本。以银行为例,当前银行结构性存款利率一般在3.8%左右浮动,定期存款利率最高则是2.75%。


21世纪经济报道曾采访到银行内部人士,该人士表示,当前他所在的银行提供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仅有4.5%,与存款融资成本(年化利率4%的结构性存款产品+相关运营成本)相差无几,甚至已经出现存贷利率倒挂现象,因此银行向小微企业多投放一笔贷款,未必赚到钱却承担较高的风险。


换到金融科技机构也是类似,金融科技机构融资成本普遍略高,就算再低也在8%~10%左右,放出去的贷款利率则在14%~18%左右。“这种就算是做得非常好的,小微企业也还能接受这种利率。如果贷款利率再高,除非大赚,否则借钱的小微也撑不住太久。”有业内人士表示。


同样是借钱,为什么借给小微企业就会比借给大公司风险高?


曾有数据统计,国内小微企业平均存活年限为2.5年左右。换句话来说,如果一家创业公司存活超过两年半,就跑赢了绝大多数人。曾有一家饭店老板表示:路边的一个餐馆,你看着开业过半年了人流都上不来,那基本就是半年的命。我在这地方,旁边的餐厅一年换了3家,个个血亏。


对于金融机构更直观的则是,如果向小微企业放出一笔时限超过两年的贷款,很可能不到两年这家公司就没了,直接坏账。


这也是诸多本应流向小微的金融福利划归到大公司的原因——大公司能还得起。


另一方面,如果因为小微企业贷款产生坏账,银行相关负责人需要承担贷前审查不严谨和贷后风控不力相关责任;如果未能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承担的压力则相对较小。


那么问题来了,小微金融到底要怎么做?


曲径


小微金融并非死路一条,做还是能做的,只不过当前做的方式可能还需要完善。


当前小微企业融资主要有两条途径:银行和金融科技平台。


先说银行:


一般情况下,银行在发起小微企业贷款时会要求企业存缴一定比例的现金才会审批通过。打比方来说,一家小型制造厂到银行寻求10万元借款,则需要先向银行存入8万,银行才会审批通过10万元的借款需求。


这种方式的优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银行来说,可以保证资金相对充裕,有一定资金作为存款进入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借款企业的现金流和偿付能力。


但对于小微企业主来说,在选择借贷时基本上就是资金不足或是经营困难,想要再凑出一笔钱……真的能凑出来何必借贷呢?


再看金融科技平台:


与银行不同的是,选择做小微企业贷款的金融科技平台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大公司自行组建,比如卓尔集团旗下的嘉石榴、海尔集团旗下的海融易等。


这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可以直接将资金对接到自身生态体系内的上下游公司,在集团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来确定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控成本。


也有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并没有大公司背景,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选择与一家或是多家大公司合作,利用大公司数据降低风控成本,为大公司的上下游小微公司提供金融服务。


总的来说,金融科技平台想要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除了依靠大公司获取数据之外,其他方式都需要极高的人力成本。


现在的情况是,国家希望包括银行、金融科技平台在内的各类机构给予小微企业足够的支持,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体系相对平稳。但小微企业经营难、金融机构风控成本高的问题都很难解决。


关于小微金融的文件发过不止一份了,口号也喊了许多年,在前几年互联网金融火的时候更是有不少打着小微旗号玩自融的平台出现。可是小微商户们呢?还是没钱。


周一,楼下卖煎饼果子的阿姨出摊了,一份煎饼果子6块钱。她嘴里说着:不出摊吧,家里就都要饿着;出摊吧,安不安全另说,鸡蛋又贵了一块多钱。


我想着,如果“大萧条”真的来了,这个煎饼摊还会在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