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共赢”助力春耕大有可为

□南官平

春耕不等人,农时贵如金。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阻碍勤劳的人们开展春耕生产的脚步,“人勤春来早,田间耕作忙”的生动画卷正在商都大地铺展开来。

在路桥的农田里,“共享共赢”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方式正在迅速普及,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施肥机播撒种子,变以往的插秧为播种,农民们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插秧。“精耕细作”的内涵从以前的“人力密集型”转向“科技密集型”,这凸显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更彰显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变化还显著地体现在防治病虫害上,以往靠农民背着喷雾器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田地里喷洒,现在用“无人机”喷洒,让农民告别了“泥腿子”的形象。

改变的生产方式远不止这些,收割机让稻田里的“打谷”不见了踪影,烘干机让原本在道路上烘晒的稻谷不见了。稻米还是原来的稻米,但熟悉的农村景象已经完全变了模样。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合作社自发成立,联合起来的农户一起购买各种农机,共享使用,既符合防疫“不聚集、少走动”的要求,保障春耕生产安全,也解决了农业生产用工不足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把因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共享共赢”带来的甜头不仅体现在农机互助上,在种子和化肥等农资采购上,在其他涉农专业服务的购买上,农户们联合采购,提升了一次性的采购量,既能够增加价格谈判的筹码,又能够满足政府农业补贴政策的条件,可谓是“一箭双雕”。更重要的是,在农产品销售领域,随着网络直播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兴起,农户们相互组团、集体亮相,直接向网民推销价廉物美的优质农产品,也获得了显著成效。

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之路正在生产和销售两端发生,随之而来的便是组织形态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农户组成合作社,合作社再组建联合合作社,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也体现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政府部门在这中间起到的桥梁角色,至关重要。如果说,我们把农业生产的这一环节视为“后台”,把销售这一环节视为“前台”,那么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台”,把前端的销售数据和预测的变化趋势,同后台的生产能力匹配起来,由此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的时效性,减少盲目性,提高抗风险能力。

“共享共赢”吹绿了江南岸,带来了新动力。希望新一轮的转型升级将在这片绿油油的田野上徐徐展开,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