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骇河汉墓追踪:揭开文物博山炉和“豆”的神秘面纱

近日,徒骇河滨州惠民段清淤清出汉代墓葬,出土了豆、罐、鼎、博山炉等14件随葬品,距今约有2000多年。这里的豆并不是我们平时吃的豆类食物,那从墓葬中出土的豆是什么呢?博山炉又是什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联系到滨州市博物馆研究员、山东省考古学会理事张卡,为大家讲解豆和博山炉的前世今生。

徒骇河汉墓追踪:揭开文物博山炉和“豆”的神秘面纱

博山炉

“豆”不能吃,却能盛食物

豆字演化

豆实际上是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篆文中,上面的一横代表盖子,口代表容器,底下代表支架,“豆”看起来就是一种类似高脚盘、带盖的容器。而我们吃的食物豆类以前叫“菽”,汉以后,才逐渐把菽称之为豆。

徒骇河汉墓追踪:揭开文物博山炉和“豆”的神秘面纱

陶豆(图来源于网络) (2)

徒骇河汉墓追踪:揭开文物博山炉和“豆”的神秘面纱

陶豆(图来源于网络)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豆”就被用来盛东西,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大部分用来盛食物,到商周时期最受欢迎。最早出现的是陶豆,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木制豆、青铜豆和木制涂漆的豆。贵重的豆是用青铜铸造、或是用漆器制造,老百姓用的豆大多是用陶土烧制,或者是用竹木制作。在这次滨州市惠民县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出土的豆就是陶豆。

再到后来,陶豆成为了祭祀礼器组合中重要的一员。在“礼”的繁体“禮”字组成中就包含了“豆”,人们往往用俎豆之礼来指代祭祀,这充分说明了豆器在先民心中的分量。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主要是桌椅的出现,豆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被淘汰,最终最开始为先民的盛食物器皿后来演变成祭器。

博山炉寄托了人们的寻仙之梦

在这次汉代墓葬发掘出土的14件陶器随葬品中,有两个一大一小造型各不相同的陶制博山炉。其中,体型较大的博山炉只有炉体,三足断了一只。另外一个博山炉体型虽小些,但相对比较完整,炉盖高且尖,表面凹凸不平看似山峦层层交叠,有镂空的烟孔,焚香后香气能够出来。

徒骇河汉墓追踪:揭开文物博山炉和“豆”的神秘面纱

陶制博山炉(图来源于网络)

“海上有三仙山,蓬莱、瀛州和博山,当时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就是升仙思想,人们相信去世后是可以升仙的。”张卡说。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

博山炉又叫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焚香所用的器具之一,博山炉是专指仙山造型的熏炉。其炉体往往呈青铜器中的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用炉焚香时,烟气从镂空的地方散出,有如仙气缭绕,给人以置身仙境的感觉。

两汉时期,社会稳定,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熏炉的风格开始由异彩杂陈的局面逐步趋向统一,博山炉代表了当时时代风尚的特殊形制。

汉代重视厚葬,为了使死者能过上舒适、安稳的生活,墓室中的随葬品尽量将生人所用的全部工具、物品纳入其中。陪葬的博山炉不仅是死者生前常用之物,同时也是一种象征,借仙山之形态,为死者营造出一个升仙的神圣空间,在这里亡魂可以到达彼岸世界,得道成仙。

博山炉常见的铜、陶材质,普通百姓所用的博山炉大多是陶制。虽然与铜质错金银的博山炉相比陶制博山炉显得没那么高贵耀眼,但它们的象征意义却是相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