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完成统一大业,为何感觉后世对其功绩鲜为人知,对其评价不高?

敢问天涯何处觅知音


个人感觉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得位不正,留下“烛影斧声”的千古迷案。

二是其身不正,强幸小周后,此事在野史中广为流传。

三是军事能力不足,又爱瞎指挥,早期赵光义靠他哥哥留下的遗产,方能南征北战,但两次伐辽均以失败告终,而且把赵老大留下来的一支南征北战的部队消耗得干干净净,从此无力再收复燕云,奠定了北宋挨打的局面。


挖历史的墙角


无论赵光义成就功绩如何大,都抵不过他一句话给宋朝带来的影响: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这句话彻底改变了宋朝的国运。

先要看看赵光义完成的统一大业含金量如何?完成统一大业主要是指他完成了收复北汉的功绩,看起来很伟大,因为之前他的哥哥赵匡胤以及周世宗柴荣都没有完成。但是后二者并不是文治武功不如赵匡义。无奈英年早逝。

赵匡义首辅北汉之后,信心极度膨胀。于是又在情报不准确的情况下,进行雍熙北伐,结果惨败而归,加上之前的高梁河败仗,这些都是赵匡义的武功。但是为什么后世很少提到他,而且即使提到,在多数情况下,都给他贴上一个标签不如他哥,或者都是他哥铺好的路。

这要从赵匡义的成长历程和行为性格来看。他哥赵匡胤是真正的少年闯荡江湖典型,处处碰壁不如意。直到遇见郭威,柴荣。凭借自己出众的能力立下赫赫战功进而陈桥兵变建立大宋。而赵匡义没有如此经历,一直生活在他哥给他铺垫的道路上,比如和柴荣当连襟。后来加封晋王兼开封府尹。

长期活在他哥哥的羽翼之下,让赵匡义心里产生阴影。自己培养羽翼伺机而动,作为多年的首都市长,朋党羽翼丰满。这也是为什么他反对赵匡胤迁都洛阳的原因之一。也就不奇怪他和他哥哥对话说出的那句名言: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宋朝国运就此改变。

紧接着发生了著名的烛光斧影事件,一代英才赵匡胤就此神秘的陨灭。赵匡义在宦官的帮助下成功即位。

上台之后赵匡义更改他哥哥制定的崇文抑武的策略,彻底走上重文轻武的道路,文官领导军队。他的后代在于百年宋辽战争中颜面扫地。

由此看出。宋太宗对宋朝国运的影响远胜于不多的武功,这也是为何后人不待见的原因之一吧。毕竟1127年金兵铁蹄踏破东京汴梁时候可没有说在德不在险。





旧时茅店溪桥见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宋太宗赵光义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他顶多算是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至于统一大业,终大宋(包含北宋、南宋)一朝都不算是统一的王朝。为什么这么说呢,且来分析其一、赵匡义时期北宋面临三面包围

1.北方建立的大辽政权,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公元907年,契丹杰出军事家耶律阿保机经过几年四处征战,统一了契丹各部,成为部族首领,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始建年号,国号契丹,定都上京。可以说辽朝的建立比北宋还早,他始终是北宋最大的威胁。

2.西北面的西夏争权,西夏是有党项族建立的,在李元昊正式建立西夏政权之前,西夏就已经是割据一方的独立政权,他既不属于北辽,也不属于北宋,李元昊的祖父李继迁割据夏州,并采取连辽抵宋的方式,陆续占领兰州与河西走廊地区,西夏政权也是北宋的一个军事威胁。

3.南面的云南大理政权,公元937年,段思平联络三十七部灭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政权,统治范围基本与现在云南省差不多,大理政权存在时间与中原的宋朝相始终,大理不是宋朝的直接领土,大理国王只向宋朝称臣纳贡,是一种宗主关系。云南大理对大宋比较温和,但也不能低估他的军事实力。

其二、赵匡义时期只是结束了五代割据局面

1。吞并吴越,早在赵匡胤时期,太祖就想对吴越政权用兵,可惜太祖在位时间太短,无暇顾及,到了赵匡义登基后,他为了建功立业,就打起了吴越的主意,不久以有事商议为名要吴越王钱弘俶进京朝见,实则逼迫钱弘俶交出吴越管辖权,此时北宋实力远胜于吴越,钱弘俶考虑再三,上书请赵匡义接收吴越,赵匡义假意推脱,三请三让后,太宗接受了钱弘俶的好意,并将吴越国改为两浙路,吴越国灭。

2.干掉吴越后,赵匡义的目光又转向了割据东南的陈洪进,他本是原南唐清源郡节度使,南唐灭亡后,他仍割据泉、漳二州,吴越灭亡,北宋与泉、漳二州直接接壤,赵匡义派大军陈列边境,随时进攻泉、漳二州,陈洪进迫于压力,决定赴开封入朝觐见,并奉《纳地表》献出泉州、漳州两郡,结束割据。

3.灭北汉,北汉政权是五代十国最后一个割据政权,都城设在晋阳,979年,赵匡义御驾亲征,宋军先击溃援汉辽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出降,北汉灭亡。

其次后世对于赵匡义的评价确实不高,除了宋太祖赵匡胤,其他北宋皇帝文治武功都是差强人意,政绩平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军事表现平平

1.两次北伐失败,979年赵匡义成功灭掉北汉后,信心一度膨胀,决定继续北伐围攻燕京,宋军与辽人在高粱河畔展开激战,赵光义亲临战场,结果受伤中箭,仓惶逃离,北伐失败。第二次北伐发生在986年,赵匡义将军队分成东中西三路,以东路为主再行北伐,主力东路军屡遭辽军挫败,粮道被切断,终未能与中西二路汇合,于岐沟关大败而溃,二次北伐失败,此后宋朝再无能力北伐,燕云十六州始终未能收回,成了北宋王朝的一把利刃。

2.南征越南失败,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宝上奏赵光义,请求收复交趾,恢复汉唐故疆,赵匡义统一请求,发兵越南,然而白藤江之战中先胜后败,统一越南的计划最终成为泡影。

第二、赵匡义得位有争议,

历史上记载的金匮之盟,由杜太后主持,赵普记录,赵匡胤死后,由弟弟赵匡义继承皇帝大统,不过金匮之盟之说后世史学家真假难辨,而且赵匡胤死的当晚发生了“烛光斧影”,之后莫名其妙的赵匡义当了皇帝。

第三、赵匡义强幸小周后,名声受损

据《江南录》记载,赵匡义早就对小周后的容颜垂涎三尺,一直未得机会,赵匡义登基不久,就召小周后进宫,并且强行留宿一晚,小周后回去后大骂李煜,李煜惆怅无可奈何。并且后人据此创作有《熙陵幸小周后图》,此事无论真假,都对宋太宗的名声造成极大的影响。

结尾

赵光义在位共21年,两次北伐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是最大的遗憾,直接导致宋朝的都城没有天险可守,北方部落随时能够进攻得逞。如果赵匡义成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话,那他的评价一定功高他的哥哥赵匡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