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光義完成統一大業,為何感覺後世對其功績鮮為人知,對其評價不高?

敢問天涯何處覓知音


個人感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得位不正,留下“燭影斧聲”的千古迷案。

二是其身不正,強幸小周後,此事在野史中廣為流傳。

三是軍事能力不足,又愛瞎指揮,早期趙光義靠他哥哥留下的遺產,方能南征北戰,但兩次伐遼均以失敗告終,而且把趙老大留下來的一支南征北戰的部隊消耗得乾乾淨淨,從此無力再收復燕雲,奠定了北宋捱打的局面。


挖歷史的牆角


無論趙光義成就功績如何大,都抵不過他一句話給宋朝帶來的影響: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這句話徹底改變了宋朝的國運。

先要看看趙光義完成的統一大業含金量如何?完成統一大業主要是指他完成了收復北漢的功績,看起來很偉大,因為之前他的哥哥趙匡胤以及周世宗柴榮都沒有完成。但是後二者並不是文治武功不如趙匡義。無奈英年早逝。

趙匡義首輔北漢之後,信心極度膨脹。於是又在情報不準確的情況下,進行雍熙北伐,結果慘敗而歸,加上之前的高梁河敗仗,這些都是趙匡義的武功。但是為什麼後世很少提到他,而且即使提到,在多數情況下,都給他貼上一個標籤不如他哥,或者都是他哥鋪好的路。

這要從趙匡義的成長曆程和行為性格來看。他哥趙匡胤是真正的少年闖蕩江湖典型,處處碰壁不如意。直到遇見郭威,柴榮。憑藉自己出眾的能力立下赫赫戰功進而陳橋兵變建立大宋。而趙匡義沒有如此經歷,一直生活在他哥給他鋪墊的道路上,比如和柴榮當連襟。後來加封晉王兼開封府尹。

長期活在他哥哥的羽翼之下,讓趙匡義心裡產生陰影。自己培養羽翼伺機而動,作為多年的首都市長,朋黨羽翼豐滿。這也是為什麼他反對趙匡胤遷都洛陽的原因之一。也就不奇怪他和他哥哥對話說出的那句名言: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險。宋朝國運就此改變。

緊接著發生了著名的燭光斧影事件,一代英才趙匡胤就此神秘的隕滅。趙匡義在宦官的幫助下成功即位。

上臺之後趙匡義更改他哥哥制定的崇文抑武的策略,徹底走上重文輕武的道路,文官領導軍隊。他的後代在於百年宋遼戰爭中顏面掃地。

由此看出。宋太宗對宋朝國運的影響遠勝於不多的武功,這也是為何後人不待見的原因之一吧。畢竟1127年金兵鐵蹄踏破東京汴梁時候可沒有說在德不在險。





舊時茅店溪橋見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宋太宗趙光義並沒有完成統一大業,他頂多算是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至於統一大業,終大宋(包含北宋、南宋)一朝都不算是統一的王朝。為什麼這麼說呢,且來分析其一、趙匡義時期北宋面臨三面包圍

1.北方建立的大遼政權,遼國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公元907年,契丹傑出軍事家耶律阿保機經過幾年四處征戰,統一了契丹各部,成為部族首領,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始建年號,國號契丹,定都上京。可以說遼朝的建立比北宋還早,他始終是北宋最大的威脅。

2.西北面的西夏爭權,西夏是有党項族建立的,在李元昊正式建立西夏政權之前,西夏就已經是割據一方的獨立政權,他既不屬於北遼,也不屬於北宋,李元昊的祖父李繼遷割據夏州,並採取連遼抵宋的方式,陸續佔領蘭州與河西走廊地區,西夏政權也是北宋的一個軍事威脅。

3.南面的雲南大理政權,公元937年,段思平聯絡三十七部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政權,統治範圍基本與現在雲南省差不多,大理政權存在時間與中原的宋朝相始終,大理不是宋朝的直接領土,大理國王只向宋朝稱臣納貢,是一種宗主關係。雲南大理對大宋比較溫和,但也不能低估他的軍事實力。

其二、趙匡義時期只是結束了五代割據局面

1。吞併吳越,早在趙匡胤時期,太祖就想對吳越政權用兵,可惜太祖在位時間太短,無暇顧及,到了趙匡義登基後,他為了建功立業,就打起了吳越的主意,不久以有事商議為名要吳越王錢弘俶進京朝見,實則逼迫錢弘俶交出吳越管轄權,此時北宋實力遠勝於吳越,錢弘俶考慮再三,上書請趙匡義接收吳越,趙匡義假意推脫,三請三讓後,太宗接受了錢弘俶的好意,並將吳越國改為兩浙路,吳越國滅。

2.幹掉吳越後,趙匡義的目光又轉向了割據東南的陳洪進,他本是原南唐清源郡節度使,南唐滅亡後,他仍割據泉、漳二州,吳越滅亡,北宋與泉、漳二州直接接壤,趙匡義派大軍陳列邊境,隨時進攻泉、漳二州,陳洪進迫於壓力,決定赴開封入朝覲見,並奉《納地表》獻出泉州、漳州兩郡,結束割據。

3.滅北漢,北漢政權是五代十國最後一個割據政權,都城設在晉陽,979年,趙匡義御駕親征,宋軍先擊潰援漢遼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主劉繼元被迫出降,北漢滅亡。

其次後世對於趙匡義的評價確實不高,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其他北宋皇帝文治武功都是差強人意,政績平平。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軍事表現平平

1.兩次北伐失敗,979年趙匡義成功滅掉北漢後,信心一度膨脹,決定繼續北伐圍攻燕京,宋軍與遼人在高粱河畔展開激戰,趙光義親臨戰場,結果受傷中箭,倉惶逃離,北伐失敗。第二次北伐發生在986年,趙匡義將軍隊分成東中西三路,以東路為主再行北伐,主力東路軍屢遭遼軍挫敗,糧道被切斷,終未能與中西二路匯合,於岐溝關大敗而潰,二次北伐失敗,此後宋朝再無能力北伐,燕雲十六州始終未能收回,成了北宋王朝的一把利刃。

2.南征越南失敗,宋朝知邕州太常博士侯仁寶上奏趙光義,請求收復交趾,恢復漢唐故疆,趙匡義統一請求,發兵越南,然而白藤江之戰中先勝後敗,統一越南的計劃最終成為泡影。

第二、趙匡義得位有爭議,

歷史上記載的金匱之盟,由杜太后主持,趙普記錄,趙匡胤死後,由弟弟趙匡義繼承皇帝大統,不過金匱之盟之說後世史學家真假難辨,而且趙匡胤死的當晚發生了“燭光斧影”,之後莫名其妙的趙匡義當了皇帝。

第三、趙匡義強幸小周後,名聲受損

據《江南錄》記載,趙匡義早就對小周後的容顏垂涎三尺,一直未得機會,趙匡義登基不久,就召小周後進宮,並且強行留宿一晚,小周後回去後大罵李煜,李煜惆悵無可奈何。並且後人據此創作有《熙陵幸小周後圖》,此事無論真假,都對宋太宗的名聲造成極大的影響。

結尾

趙光義在位共21年,兩次北伐未能收復燕雲十六州,這是最大的遺憾,直接導致宋朝的都城沒有天險可守,北方部落隨時能夠進攻得逞。如果趙匡義成功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話,那他的評價一定功高他的哥哥趙匡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