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一好人——山西左權農民慈善家段偉明40年助人不止、善行不輟

今日头条,更多精彩

新闻来源:《慈善公益报》。

  编者按:

  被誉为“左权好人”的段伟明是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桐峪镇桐滩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以其长期的慈善坚守与善行义举实现了他不平凡的理想,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40年如一日,以无私助人为乐、为荣,将“能帮一个就帮一个,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作为信念,帮助残疾人自立自强,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帮助寒门学子圆梦大学,将“好事做满一道川”,“好事做到人心坎”。他的宅心仁厚令人赞叹,他的乐善好施令人敬佩,他的助人事迹感人至深。

  如今,全国人民正在努力消除贫困、迈向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奋斗。其中既包括无数人的自我奋斗,也包括像段伟明这样为了大家的共同富裕与幸福而忘我奋斗的人。在这条充满奋斗与光明的道路上,理应写下他们的名字。

巍巍太行一好人——山西左权农民慈善家段伟明40年助人不止、善行不辍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李济慈)“有困难,找老段,找着老段肯定管”是流传在山西左权乡间的一句俗语,直白质朴,朗朗上口。几十年过去,如今它已近乎一条“谚语”,变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了。

  “老段”大名段伟明,人已年逾花甲,身量高大,憨厚讷言,一个典型的山西汉子。初识老段,你会觉得他整个人就像太行大地随处可见的一道山梁,粗犷而寻常,但当你走近他、了解他,便能真切感受到他由里而外、自然而然的仁厚与温暖,像矿煤一样,像泥土一样。乡亲们说,和老段相处你只管放心,该为你想的他都会想着,该为你做的他都会做到。几十年来,老段就像是专为别人活着的人,将别人的疾苦当成自家的疾苦,将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家的困难,一条道、一股劲地扶贫助困、扶老助孤、扶残助学……有人说他是左权县的“草根民政局”,有人说他是左权县的“民间扶贫办”“民间残联”与“民间慈善会”。戏说情真,正印证着老段在人们心中的口碑。

  屈指算来,这些年老段做过很多事——他当过村干部,干过交管员,开过加水站,建过核桃园,经营过建材厂……而他做得更多的却只有一件事,就是“好人好事”。

“好事做满一道川”

  段伟明是个“能耐人”,多年来凭着自己的本事与勤劳也赚过一些钱。但他赚到的钱从来入不敷出,时常囊中羞涩。因为每当看到或听到有人需要帮助,他总是二话不说慷慨解囊。手头紧时就是向亲戚朋友去借,他也要先接济上别人,因为他想钱日后可以再赚,赚了可以再还,但错过了帮扶的机会,那人可能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段伟明前前后后曾买了10多头母猪和种猪、200多只母羊和种羊,但他家里却没有一头猪一只羊。所有猪羊都被他无偿送给了贫困户,作为他们脱贫致富的本钱。如今很多养殖户们满圈满坡的猪羊都可以追溯到老段当初的赠予。

  段伟明有一辆昌河“北斗星”牌汽车,总共跑了20万公里,而其中的十四、五万公里都用在了帮助别人上。这辆车被人们称为“民间的120”“老段的爱心车”。

  段伟明有一部老旧手机,常能收到各种信息:有问好的,有祝福的,有要他注意身体、不要太累的……段伟明要的当然不是感谢与关心。他的手机号码20年从未变过,里面储存着近400个求助者的电话信息。“我若换了号码,他们就联系不到我了。”这才是段伟明最挂心的。“有他们在我反倒踏实。” 段伟明说,“赶上需要帮助的人,要是不帮扶一把,我就浑身不得劲,心里不安生。”

  段伟明早年间在左权交通局桐峪交管站上班,地点就在207国道途经桐峪段的一处收费站。1988年7月的一天,桐峪村的赵志霞、郝娇娇姐妹俩骑着新买的摩托车上路。为躲避收费杆,连人带车撞上防护墩,又重重摔在路面上。两人当时昏迷不醒,血流一地。周边的行人很多,但没人敢出手相救,都怕惹祸上身。只有段伟明急忙从收费站推出一辆板子车,将两人抱到车上。鲜血染红了段伟明的工作服,他撕开衬衣帮郝娇娇包住伤口,一口气跑到镇卫生院。郝娇娇的腿被缝了28针,由于救助及时,姐妹俩脱离了危险。姐妹俩始终没忘段伟明的救命之恩。后来,郝娇娇夫妻俩在桐峪路边开了家修车铺,成了“老段爱心车”的“爱心维修工”。赵志霞嫁到了全国文明村上武村,夫妻成了蔬菜种植户。段伟明的沙厂也在上武村,从此,家里一年有半年都能吃到志霞和她爷爷奶奶送的时令蔬菜,“新鲜水灵”地维系这段亲情。

  黄崖洞镇北陌村村民原海平原本有一个完整的家,但长期贫困的生活让妻子渐生绝望,一气之下抛下儿女弃家而走。原海平无力抚养年幼的孩子,只好把女儿托付给姐姐,将儿子寄养到大伯家里,独自一人苦苦支撑。段伟明听说这事坐不住了,向原海平伸出援手。一面给他张罗营生挣钱还债,改善家况;一面四下打听到他妻子的下落,前后多次找去家里劝她为了儿女回心转意。老段的诚善打动了她,离家两年后,她终于踏上回家的路。老段又把他们的儿子闺女全接回来,将这个已然四分五裂的家重新“捏合”到一起。然而天降不测,2017年农历正月,原海平在家里陪新女婿喝酒,高兴多饮了几杯,直喝到脸色铁青,呕吐不止。送到村卫生所,村医从药铺里买了4支已经过期的“醒酒灵”口服液,结果原海平只喝了1支,就全身冒汗,没到镇上医院便停止了呼吸。

  原海平的女儿哭着找到老段诉说了事情原委,老段第二天便开车带着娘俩儿一级一级找到县卫生局、食品药检局、公安局,前前后后往返17回,终于通过民事调解了结了这桩案子,为这个家庭拿到了应得的补偿。事情得到妥善处理,原海平得以入土为安,这个再次破碎的家也从此有了一些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原海平的遗体整整停放了57天,段伟明没日没夜在桐峪、黎城之间奔忙了20多天,腿跑细了,人瘦了五六斤,费了无数口舌。当段伟明精疲力尽地站在一家人面前,原海平的女儿原雪丽忽然拉住段伟明的手,一把将他抱住,哭着在他耳边喊了一声“爸!”

  当原雪丽回忆起这些,依旧充满感激。“家里虽然不幸,但我们并不孤单。因为我们有一个比亲爸还亲的人!”她说。

  类似这样可圈可点、可歌可叹的事情段伟明不知做了多少,而每当记者向他问询事情的一些细节,少言寡语的他总是缓慢地摆下手,表示“不记得了”或“不必要记这些”。

  段伟明做人做事最大的特点就是帮人没有条件,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一切像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只要眼睛看到,手也就到了。

  桐峪镇中庄村留守老人曹于庆2009年与老段相识相交。老曹早年间做过村里的赤脚医生,有一手把脉看病的本领,老段就常拉着他为周边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免费义诊,抓药花钱少又治了病,很受欢迎。2014年,老曹患了脑梗,由给别人治病自己变成了一个病人,由于腿脚不便,平日里大事小情都需要人帮忙。老曹的儿子在河南郑州工作,女儿远嫁太原。虽然无法时刻照顾父亲,但让姐弟俩放心的是父亲有老段这样一个互称兄弟的深交挚友。老段的沙厂离老曹家不远,回家顺路也就捎带着照看了“曹哥”,这样一“顺路”一“捎带”就是7年。老曹女儿曹志英对记者说,幸亏有了“段叔叔”,大到带父亲看病,小到家里收快递,装修水管,安装火炉……“有了段叔叔,什么都放心了。”曹志英打心里感激这个与家里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亲叔叔”。曹志英姐弟也像对父亲一样对待老段,老段身上的皮衣、鞋子、背心,家里的床单、米面和油都是姐弟买的。老段说:“俺们天天都视频相互问候,三天不见都不行”。中庄村人都说:“这兄弟俩个头模样就像一娘生的,不亲才怪哩。”

  桐峪村村民赵文先出门上县里,电动车半路上抛了锚,手足无措之际,忽然想到了段伟明。一个电话过去,段伟明的车就来了,将电动车拉到修理厂,一个来回跑了几十里路。

  今年75岁的黎城黄崖洞镇东崖底村村民冯乃有外出办事返回错过了长途车,无奈之下试探着给段伟明打了电话,段伟明马上开车过来将他送回家。冯乃有与段伟明原本非亲非故,倒是通过这件事彼此成了好朋友,时常走动着。

  今年7月1日,段伟明到县里给麻田镇上口村特困户董保才办理大病救助手续。中午一点半赶回桐峪,刚下高速进入引路才一百米,老段的车突然左胎爆炸,一头碰上铁栏。幸亏系着安全带,老段只是左腿受了轻伤。晚上,在家休息的老段突然接到冯乃有电话,说第二天想去百公里外的长治看病复查身体。他不知道老段刚刚出了车祸,车在修理厂,人也伤着。可老段什么都没说,只答应第二天一定赶到。次日凌晨4点,老段便骑着电动车出了门往15里外的冯乃有家赶。路上要翻过5里山路,坡陡弯急,近90度的弯就有两处。拐第一个弯时,由于天黑路险,加上车灯与刹车不好,一下撞到坡壁上,原本的伤腿更是钻心地疼。老段不敢再骑,推着车一瘸一拐走上平路才骑上赶到东崖底村,驮着冯乃有一起前往长治。直到现在,冯乃有也不知道老段的车祸和腿伤。

  武乡县洪水镇寨坪村村民王志飞10年前在段伟明的资助下买了一辆运输车做起运煤生意。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车毁人伤,又是段伟明伸出援手,帮他疗伤治病打官司,直到王志飞重新回到生活轨道。

  桐峪村村民李小平的母亲受伤后出门看病很不方便,一下就想到了老段。老段一个电话就来了。李小平要给车钱,老段拒绝。去了几次医院李小平实在过意不去,就坚持给车加上油,她不能让老段出人出力又搭钱。

  2003“非典”那年,麻田镇税务所所长李兰兆从桐峪东隘口家去麻田上班,开车行驶到麻田上口村时,刚和路过的老段打过招呼,没走出十多米,老段就从后视镜中看到李兰兆的车翻下沟里。老段马上调头救人,李兰兆已伤得血头血脸,不省人事。老段把他抱上自己的车,先到麻田医院,不行,马上又转到桐峪医院救治,安顿好了才给李兰兆家人打去电话,让他们放心。这些年过去,段伟明早就忘了这事,倒是李兰兆前几天碰见段伟明,说起这事依然感谢不已。

巍巍太行一好人——山西左权农民慈善家段伟明40年助人不止、善行不辍

  在记者采访的几十人里,听到最多的词就是“好人”“大好人”。提到段伟明做过的好事,重复最多的词就是“太多”“太多了”。

  40年来,段伟明为乡亲们做过的善事不胜枚举。父母的引导、妻儿的支持、乡亲的赞誉,成为他助人不止、善行不辍的动因与动力。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