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五虎将放到《三国演义》里武力是什么级别?

富元制作


有的人说这个没法比。因为三国演义虽然演义好歹还在历史框架内,就是把诸葛亮写成半仙,他最终也没能攻下长安,更别提克复中原,作者更多只是在细节和一些无关紧要的方面比如法术武力之类上给人物们加了分。

而水浒传几乎完全是架空,历史上的梁山起义军原本只是个地方祸患,声势稍大但也就是一个节度使就能解决的规模,作者硬给吹成一百单八将,官军前期一个个送人头送名将,再用上应天星自然义气相投的理论强行聚义,最后这个看起来东拼西凑的集团就表现出了超凡的战斗力并且连破官军,招安后先推了辽国再平了方腊,平辽的事历史上完全没有,所以作者也没太敢吹直接灭了辽国,还是见好就收得胜回兵。后来为了故事能收场,打方腊时成双成对强行死人凑出一个悲剧结尾。看起来水浒不怎么样但是却战斗力爆表,完全是因为作品架空历史可劲儿吹,这样弄出来的战绩拿去跟三国比未免有些太不讲理。

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三国和水浒都是小说,只要我能能够找到一个衡量标准其实就能对比。跨书武评需要确定标杆,或者说确定双方比较稳定的体系才能进行。因为个人评价体系不同,期间会造成极大的差异。而因为本身不同作者对于不同作品描述的不同,实际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武评体系。

。首先我们谈谋士,拿两个人作对比,那就是三国和水浒民间公认的最高智力代表——诸葛亮和吴用。这两位在书里的形象都是算无遗漏,几乎没有输过。但是当我们拿到一起发现差距就大了。诸葛亮刚出山时和刘备有一场著名的对话,史称隆中对。当时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可见格局之大,而后更是不负盛名,帮助刘备打赢赤壁之战,夺取益州,三分天下,官至蜀国丞相,更是六出祁山,死而后已,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而吴用出场是智取生辰纲,说白了就是一群土匪抢劫,然后上了梁山后也帮助晁盖宋江打了几次胜仗,但是他大多数的计策都是如何赚人上山,比如卢俊义,被梁山害的家破人亡,被迫上山落草为寇。可见都是一些比较阴损的招数,而且战役的规模大都是“曾头市”“祝家庄”这种比较小的“村战”,后期倒是有几场和官兵比较大规模的战斗,但是他的作用并没有那么突出了。

可见如果吴用放在三国里,顶多是一些军阀阵容里的普通谋士,和真正大格局的规划者差的还是很远的。

谋士比不过,那武将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的形容词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三国演义》动不动就“天下”、“海内”、“中原”。吕布绰号叫“人中吕布”,关羽被誉为“威震华夏”。

而《水浒传》里敢叫“镇关西”的人直接就被打死了。林冲喝多了,也只敢说自己“威镇泰山东”。

我只记得《水浒传》里出现过两个名号比较大的,分别是卢俊义“棍棒天下无对”和燕青“相扑天下无对”。这两个也都是有项目限制的,一个是棍棒,一个是相扑。要是真打起来,人家哪管你会什么。

当然书中卢俊义后来的表现并未辜负这个评价,打辽国时力战四讲,杀一走三,也算名不虚传。而当时三国里的文丑入公孙攒之军有如入无人之境,期间面对公孙攒手下四健将,也有杀一走三的表现。其实说明卢俊义如果放到三国里,还是能够成为名将级别的。

那除卢俊义以外的那?恐怕是很难了,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摆在那。

就是把晁盖射死的那个史文恭,曾头市的武术教师,就有这超过梁山五虎的水平,当时书中写的明明白白,史文恭二十个回合把梁山五虎之一的秦明刺于马下,说明梁山五虎面对着一个比较大的村级据点里的武术教师,打的都很吃力,放在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的战争的三国里,真的有点不够看。而且后期宋江打方腊的时候,出现过十几个可以媲美梁山五虎的武将,还有很多个超五虎的,所以从数量上也说明,梁山五虎,放到三国里可能连个二流武将都算不上。





玩遍吃遍哈尔滨


这个问题问得好,都是古典名著,极具代表性,说明题主确实动了脑筋。

首先,《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虽说同属古典名著,但它们的写作背景和展示框架差距甚大,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之内。

其次,就两部作品的作者而言,分属于施耐庵和罗贯中两位先生。饶有趣味的是,在《水浒传》的作者问题上,存在着施罗两位同著的传说。这就有意思了。一是同属元末明初人士,二是无风不起浪,罗先生参与创作《水浒传》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果果真如此,那就更加说明,两部作品是会有明显区别的。

再有,《水浒传》不过是绿林豪杰与朝庭间的争斗。而《三国演义》是军阀混战后的国与国(三国鼎立)争斗,这在格局上就已见分晓。

在上述形势下,把这两部著作中的武将相比,其能力级别也就一目了然了。

为了更好地阐述这个问题,不妨把两部著作来做一下全面比较。

一、头领人物的比较。

三国:

魏:曹操,一代枭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挟天子以令诸候,基本是站在皇帝的角度纵横天下,横扫北方,傲视群雄。

吴:孙权,占居南国富庶之地,兵多将广,钱粮充足,隔江而治,独霸一方。

蜀:刘备,汉室宗亲,从一个编卖草鞋的布衣平民起家,文有诸葛孔明相助,武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终于成就一代霸业,占据了西南天府之国,建立了蜀汉政权。

水浒:

王伦,一个落第秀才,必胸狭窄,忌贤妒能,小富即安,不思进取,被人火并而死。

晁盖,草莽英雄,胸无大略,满足于兄弟义气,占据水泊梁山弹丸之地,把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过快活日子作为奋斗纲领。目光短浅,义气用事,半途而废。

宋江,确有战略家的胆识和韬略,一心想带领流民草冠的弟兄们脱胎换骨改换门庭为国效力,争得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可惜仍被朝庭所不容,被奸臣毒害到死。弄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通过以上头领人物对比,即可一目了然地看出,双方根本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二者在格局上相差甚大。

二、军师人物的比较。

远的不说,只把水浒的吴用和蜀汉的诸葛亮相比,其差距乃天地之分。

吴用从一个私塾先生,拦路抢劫起家,协助晁盖和宋江守住水泊梁山一个小小据点,时不时出谋划策攻城拔寨打回钱粮或报仇救人,如此而已。

诸葛亮初出茅庐即有著名的隆中对,以三分天下定下了三足鼎立的远瞩高瞻。事后也辅佐刘备确实打下了蜀国的江山。

同样是军师,两者相比岂可同日而语。

三、战争规横。

三国是动辄几十万兵力在全国辽阔的土地上博杀。大都属于战役级规模。

而水浒不过是一城一地的打斗,有时就是一个祝家庄的打斗就成了主要战场。基本属于小打小闹。

四、所占地域的比较。

三国是把全国的土地一分为三,正所谓三分天下。

水浒不过是占据了一个水泊山寨。用弹丸之地形象毫不为过。

五、双方力量的比较。

三国是举全国的人力物力兵力而战。每一方都占有广阔的土地、城池和关隘。

水浒只是一个山寨和北宋王朝的国家机器对抗。如同蚂蚁和大象之争。

六、梁山五虎将和蜀国五虎将之比。

梁山五虎将的关胜,林冲,秦明,呼延灼,董平,虽然都是原朝庭军官武将,但他们作战区域和作战对象都是小范围的,局部性的,和少数人的对抗。在某种程度上只有武功和战术的考量即可以了。

而蜀国的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都是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的人物,在辽阔的国土上纵横驰骋,面对的是大规模战役。不仅需要攻守的战术考量,而且需要战略上的思维,基本等同于是镇守一方的领导人,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要牵扯到整个国家的利益得失。

回答问题: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说明,梁山五虎将与三国的高级将领相比,就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比较。


文化一家人


有的人说这个没法比。因为三国演义虽然演义好歹还在历史框架内,就是把诸葛亮写成半仙,他最终也没能攻下长安,更别提克复中原,作者更多只是在细节和一些无关紧要的方面比如法术武力之类上给人物们加了分。

而水浒传几乎完全是架空,历史上的梁山起义军原本只是个地方祸患,声势稍大但也就是一个节度使就能解决的规模,作者硬给吹成一百单八将,官军前期一个个送人头送名将,再用上应天星自然义气相投的理论强行聚义,最后这个看起来东拼西凑的集团就表现出了超凡的战斗力并且连破官军,招安后先推了辽国再平了方腊,平辽的事历史上完全没有,所以作者也没太敢吹直接灭了辽国,还是见好就收得胜回兵。后来为了故事能收场,打方腊时成双成对强行死人凑出一个悲剧结尾。看起来水浒不怎么样但是却战斗力爆表,完全是因为作品架空历史可劲儿吹,这样弄出来的战绩拿去跟三国比未免有些太不讲理。

但是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三国和水浒都是小说,只要我能能够找到一个衡量标准其实就能对比。跨书武评需要确定标杆,或者说确定双方比较稳定的体系才能进行。因为个人评价体系不同,期间会造成极大的差异。而因为本身不同作者对于不同作品描述的不同,实际上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武评体系。

。首先我们谈谋士,拿两个人作对比,那就是三国和水浒民间公认的最高智力代表——诸葛亮和吴用。这两位在书里的形象都是算无遗漏,几乎没有输过。但是当我们拿到一起发现差距就大了。诸葛亮刚出山时和刘备有一场著名的对话,史称隆中对。当时诸葛亮未出隆中,已知天下三分,可见格局之大,而后更是不负盛名,帮助刘备打赢赤壁之战,夺取益州,三分天下,官至蜀国丞相,更是六出祁山,死而后已,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而吴用出场是智取生辰纲,说白了就是一群土匪抢劫,然后上了梁山后也帮助晁盖宋江打了几次胜仗,但是他大多数的计策都是如何赚人上山,比如卢俊义,被梁山害的家破人亡,被迫上山落草为寇。可见都是一些比较阴损的招数,而且战役的规模大都是“曾头市”“祝家庄”这种比较小的“村战”,后期倒是有几场和官兵比较大规模的战斗,但是他的作用并没有那么突出了。

可见如果吴用放在三国里,顶多是一些军阀阵容里的普通谋士,和真正大格局的规划者差的还是很远的。

谋士比不过,那武将那?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的形容词都不是一个级别的。

《三国演义》动不动就“天下”、“海内”、“中原”。吕布绰号叫“人中吕布”,关羽被誉为“威震华夏”。

而《水浒传》里敢叫“镇关西”的人直接就被打死了。林冲喝多了,也只敢说自己“威镇泰山东”。

我只记得《水浒传》里出现过两个名号比较大的,分别是卢俊义“棍棒天下无对”和燕青“相扑天下无对”。这两个也都是有项目限制的,一个是棍棒,一个是相扑。要是真打起来,人家哪管你会什么。

当然书中卢俊义后来的表现并未辜负这个评价,打辽国时力战四讲,杀一走三,也算名不虚传。而当时三国里的文丑入公孙攒之军有如入无人之境,期间面对公孙攒手下四健将,也有杀一走三的表现。其实说明卢俊义如果放到三国里,还是能够成为名将级别的。

那除卢俊义以外的那?恐怕是很难了,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事实摆在那。

就是把晁盖射死的那个史文恭,曾头市的武术教师,就有这超过梁山五虎的水平,当时书中写的明明白白,史文恭二十个回合把梁山五虎之一的秦明刺于马下,说明梁山五虎面对着一个比较大的村级据点里的武术教师,打的都很吃力,放在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的战争的三国里,真的有点不够看。而且后期宋江打方腊的时候,出现过十几个可以媲美梁山五虎的武将,还有很多个超五虎的,所以从数量上也说明,梁山五虎,放到三国里可能连个二流武将都算不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