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的研发会不会最终以失败告终?

小头爸爸0630


疫苗一定会成功!问题是时间!

这其实是就是一个矛盾关系,有了矛就一定会有盾来防守;有了毒药也一样会有解药去解毒。

有时候解药就伴随着毒药而生,所以查找病毒源头至关重要,乃是人类能否安然度过此次疫情以及今后如何面对相同病毒的问题。

如今的医疗水平、检测手段、科技能力攻克疫苗难关并不难。

最难测的是人性之丑!!




天中徐徐道


若只是一个“零号”病源源头,疫苗成功的概率大,因为病毒单一。要是有二个“零号”病源源头,则存在疫苗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希望性不大,因为病毒是1+1。如若是三个或三个以上“零号”病毒源头,疫苗则没有成功的概率与机率,因为病毒是1+N。因为“零号”与“零号”之间的病毒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是科学家借用电子显微镜所观察不到的。科学家们如同进入了黑洞,茫然了……也就是说傻眼了……

一头猪放毒,跟三头以上的猪同时放毒则有天地之别,因为猪毒与猪毒之间不一样……


田间壹壬


新冠疫苗的研发会不会最终以失败告终?

新冠疫苗研发成了现下世界第一科技竞赛。

新冠疫苗的研发会成功吗?会不会以失败告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恐怕不是绝对的,更是相对的。

而首要的决定因素恐怕不在疫苗本身绝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取决于新冠疫情的转归。

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呢?

直白一点说就是,假设新冠疫情像SARS那样在不久的将来消失,那么,新冠疫苗失败的可能性就很大;

相反,新冠疫情如果不会消失,尤其是在全球大流行后演变成流感那样的反复发作的地方性流行病,那么,疫苗必定会成功,并可以大批量上市。

为什么这么说?

新冠疫苗研发为什么难?

很多人都在说,新冠疫苗的开发很难,甚至有跟大的失败的机会。

这是因为,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像DNA那样相对稳定,而是特别容易变异,甚至每一次复制都会引入复制错误导致变异发生。

而一旦已经开发出的疫苗针对的抗原发生变异,那么,就如同拿错了钥匙打不开锁头一样就会不能、或者不能继续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疫苗就会失效。

迄今,人类极少开发出针对RNA病毒的有效疫苗。

其中,两个最出名的例子就是艾滋病毒疫苗和丙肝病毒疫苗,经过全世界科学家数十年的努力,始终没能开发出被批准上市的成功的疫苗。

可见,RNA病毒疫苗开发之难。

或有人说,流感疫苗不就很成功吗?

然而,答主想要反问的是,流感疫苗真的很成功吗?

事实上,流感疫苗的开发已经经历了接近百年,到目前为止,流感疫苗的有效性一直备受质疑,根本难言“成功”。

仅仅是因为即使是季节性流感也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的危害,流感疫苗即使不那么有效,也会“成功”地给人接种,聊胜于无嘛。。

据估计,即使不发生流感大流行,仅仅是季节性流感每年也会在全球造成约300到500万

需要住院治疗的重症病人,并造成25到65万人死亡。

近来很多人一直在说,美国的流感造成2万多人死亡,这是“不正常”的,能死这么多人其实就是新冠。

其实不然。

美国2019-2020流感季节迄今共造成24000人死亡。

但是,这个死亡人数与往年相比不是高了而是低了。比如,2017-2018年度流感就造成了60000人死亡。

纵观流感疫苗的历史,直到今天都难言其“成功”。

1918-19年流感大流行给人类造成的深重灾难,这激发了科学家对流感病毒的研究,并最早于1933年在雪貂中分离出了A型流感病毒; 1936年,又分离出了B型流感病毒。

到1936年,一位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流感病毒可以在鸡胚生长,意味着可以批量获得病毒,从而激发了人们开发流感疫苗的兴趣。

第一种流感疫苗早在1938年就开发“成功”了,并在二战中在美国士兵中进行了接种。

在 1944年进行的一项有效性评估中发现似乎有助于降低发高烧的比例,但临床后果却没有产生影响。

1947年,对流感疫苗的进一步评估发现,接种疫苗的人和未接种疫苗的人的健康结局没有差异。

——无效!

尽管几乎没有证据表明其有效性,流感疫苗的仍于1945获准在美国使用——聊胜于无嘛。

1957-1958年流感大流行期间,美国迅速启动针对新毒株的疫苗研究,并于当年秋季上市,约有4000万剂疫苗被接种给人们。

但是,事后的评估结论是:“该疫苗对大流行趋势没有明显的影响。”

但是,这种“不成功”没有被认为是疫苗无效,而是被归因于没有足量的疫苗。

因此,“无效”的结论没有耽误流感疫苗被作为公共卫生措施加以推广,到1960年,卫生官员开始建议每年为老年人和某些高风险人群常规注射流感疫苗。

然而,4年后对“年度接种流感疫苗”建议的审查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疫苗接种对老年人和其他高风险人群流感相关的死亡率产生显著影响。

美国CDC和WHO于1968年进行的一项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甚至建议“应将注意力转移到寻找更有效的保护手段上。”

——进一步证实流感疫苗无效!

然而,这同样没有阻碍政府继续建议年度流感疫苗接种的推动。

随后,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让流感疫苗的研发有了长足发展,陆续推出了更多种类的流感疫苗。

比如,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发生后,美国FDA在9月15日就批准了4种疫苗,10月5日,第一剂疫苗就完成接种。当然,我国的疫苗比美国还提前上市,9月初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有H1N1疫苗可用的国家。

但是,2011年对2009年大流行美国H1N1疫苗有效性的研究发现,该疫苗总体有效性仅为56%。

随后,流感疫苗种类更加丰富,疫苗接种的人群不断扩展。

当然,对这些疫苗有效性的评价也从未停止过,总体上说,一句话,这些年流感疫苗的有效性并未显着提高。

据统计,在过去14个流感季节中,流感疫苗的平均有效性被认为不足41%。

Cochrane在2014年对流感疫苗医学文献综合审查认为,对流感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面存在明显偏倚,基本上都是偏向于得出正面的结论。

Cochrane审查甚至得出结论认为,已发表的证据不足以支持使用流感疫苗作为常规公共卫生措施的建议。

到2018年,Cochrane再次对流感疫苗接种的效果进行了审查,这次的结论好了不少,认为流感疫苗接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流感样疾病病例的发生;但证据不足以确定疫苗接种是否对减少旷工,降低流感相关严重并发症有影响。

新冠疫苗或者会比流感疫苗更成功

虽然新冠病毒也是RNA病毒,也在不断发生变异。

但是,科学家发现,迄今新冠病毒的变异基本上都属于“小打小闹”,尚未发现根本性变异。

这意味着,新冠病毒或者比流感病毒相对更稳定有一些,疫苗开发成功的机会也就会高一些。

以当今世界的生物技术水平而言,只要新冠疫情不在1、2年内消失,完全可以保证开发出具有相当安全性和一定程度有效性的疫苗,并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被批准上市。

但是,疫苗最终的效果如何?

会不会像其他甲类疫苗一样,单纯依赖疫苗接种建立起具有足够保护性作用的群体免疫,并籍此将该新冠病毒驱离人群?

那就是10分的成功。

即使是像流感疫苗那样,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由将新冠“逼成”季节性流行病,也算是5到8分的成功。

以新冠相对明显高于流感的的病死率而言,如果疫苗的保护作用继续打折扣,就难言成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