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陵王的胡服骑射有用吗?

学海人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除了为适应同周边国家的军事竞争外,胡服骑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战国初期,各国图强範乏顿何塥蛊舵坍罚开,纷纷进行改革,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韩国的申不害等先后倡导主持改革,这是软件上的压力。加之赵国地处列强包围之中,西有秦、东有齐、北有燕、南有魏,还有中山国深入腹地,这些国家对赵虎视眈眈,而且还有东胡、娄烦等少数民族在西北边,国际关系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战争屡有发生,光修鱼之战,秦便斩赵军八万,燕与中山也经常大规模入侵,可谓危机四伏。因此武灵王提出“胡服骑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使军民穿上胡服以便骑射。关于此事,《内蒙访古》有提,“只要读一读《战国策·赵策》就知道当时赵武灵王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以后,他立即遭遇到来自赵国贵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赵武灵王击败了那些顽固分子的反抗,终于使他们脱下了那套用以标志他们身份的祖传的宽大的衣服,并且把过了时的笨重的战车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去。”这可以说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鼻祖。最为难得的是各国改革都是谋士首先提出,只有“胡服骑射”是诸侯王亲自提出与贯彻。

“胡服骑射”后来成功实施且取得实质性效果,便是使赵招募与建立强大骑兵,出兵消灭中山国,扩地东胡,使赵国领土达到顶点,在诸侯中地位大升。这是意义其一。其二,促进民族融合。此也是赵武灵王的既定方针,《史记·赵世家》中他说:“昔有舜舞有苗而有苗服,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前半句意思是舜舞有苗族因素而使苗人服,禹袒对裸国而使裸国化。表明他有利用胡服以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赵国文化圈的目的。“胡服骑射”取得成效后,齐楚等国纷纷效仿,使这些国家的少数民族缩短与中原人民的心理距离(当时少数民族在中原人面前有民族自卑感),加快各民族融合过程,这在一定意义上是秦统一各民族的思想准备。胡服骑射因此也成为战国时期与商鞅变法齐名的重大变革事件。




吉梦维


赵国是秦国东向的门口国家,秦军要完成“扫六合”的任务,从出入方便到解决后顾之忧考虑,都必须优先考虑灭掉“赵”、“韩”等国,面对秦国轰隆作响的国家机器,百万虎狼之师,弱小的赵国能怎么办?如果不想束手待毙,只能像赵武灵王哪样,把全国民众动员起来、武装起来,虽然由于实力悬殊的缘故,赵国最终还是被秦国所灭,但赵武灵王时期君臣相怡、军民相依,励精图治,不向命运低头,不向强敌低头的品格和精神,还是值得尊敬和称道的。

邻居不是选择的结果,因此,我们在做好安邻、睦邻、友邻和富邻的前提下,也要加强国防建设,随时准备应对外来侵略和威胁。





徐大乎


“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赵雍对赵国军事的重大改革措施。他在总结赵国以前与中山国战斗时屡屡失败的原因时发现,因为中山国起源于游牧民族,擅长骑射并且机动性强,再加上游牧民族是天生的战斗民族,他们的生活整日在马背上,他们的服饰紧凑而易于战斗。但中原的服饰宽大繁琐,适用于礼仪活动,但不适于战斗。所以他顶着强大的压力,努力说服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者,毅然颁布“胡服骑射”的政令,号令全国穿胡人那样的紧身衣服,练习骑射,他自己带头做表率,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在他的努力践行一下,胡服骑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作用非常重大。

一是胡服骑射的改革使赵国训练出一支轻装骑兵,因其机动力超群,所以战斗力比传统的步兵和车兵前进了一大截,在当时几乎是无敌铁军。

二是赵国由此在春秋战国中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崛起,成为中原地区举足轻重的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改变了之前一直无奈求和的状态。赵国在三家分晋时因为实力最弱,被迫选择了寒苦蛮荒之地,赵国的周边东有燕国齐国和中山国,西南是强大的秦国,南面是魏国,在这样的尴尬的位置上,赵国饱受欺凌,连中山国都借着各种理由侵犯他们的边境。所以胡服骑射带给赵国的远远不止军事强大那么简单。

三是胡服骑射改革的成功也冲击了军事将领的选拔制度,削弱了贵族的世袭权,寒门弟子找到了晋身的途径,为赵国军事指挥增加了新鲜血液,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

四是胡服骑射对赵国民众的思想冲击巨大,从此骑马射箭风靡全国,赵国的尚武精神得到充分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赵国的综合战斗力。经过几年的扩张,赵国的疆土扩大了将近三倍,史载“时赵之强,甲于三晋”。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梁启超甚至吹嘘他为“黄帝之后第一伟人”。

赵武灵王后来在国家鼎盛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儿子赵何~赵惠文王,自己被尊称为“主父”。后来他想收回权力,结果遭遇沙丘之乱,被幽禁皇宫而死,据说是被儿子饿死的,真是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