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陵王的胡服騎射有用嗎?

學海人


趙武靈王實行胡服騎射除了為適應同周邊國家的軍事競爭外,胡服騎射最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以代郡和邯鄲為代表的兩種文化、兩種政治勢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戰國初期,各國圖強範乏頓何塥蠱舵坍罰開,紛紛進行改革,魏國的李悝、楚國的吳起、秦國的商鞅、韓國的申不害等先後倡導主持改革,這是軟件上的壓力。加之趙國地處列強包圍之中,西有秦、東有齊、北有燕、南有魏,還有中山國深入腹地,這些國家對趙虎視眈眈,而且還有東胡、婁煩等少數民族在西北邊,國際關係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複雜,戰爭屢有發生,光修魚之戰,秦便斬趙軍八萬,燕與中山也經常大規模入侵,可謂危機四伏。因此武靈王提出“胡服騎射”改革,簡單地說,就是使軍民穿上胡服以便騎射。關於此事,《內蒙訪古》有提,“只要讀一讀《戰國策·趙策》就知道當時趙武靈王發佈了胡服騎射的命令以後,他立即遭遇到來自趙國貴族官僚方面的普遍反抗,趙武靈王擊敗了那些頑固分子的反抗,終於使他們脫下了那套用以標誌他們身份的祖傳的寬大的衣服,並且把過了時的笨重的戰車扔到歷史的垃圾堆裡去。”這可以說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鼻祖。最為難得的是各國改革都是謀士首先提出,只有“胡服騎射”是諸侯王親自提出與貫徹。

“胡服騎射”後來成功實施且取得實質性效果,便是使趙招募與建立強大騎兵,出兵消滅中山國,擴地東胡,使趙國領土達到頂點,在諸侯中地位大升。這是意義其一。其二,促進民族融合。此也是趙武靈王的既定方針,《史記·趙世家》中他說:“昔有舜舞有苗而有苗服,禹袒裸國,非以養欲而樂志也,務以論德而約功也”前半句意思是舜舞有苗族因素而使苗人服,禹袒對裸國而使裸國化。表明他有利用胡服以教化胡人,吸引胡人加入趙國文化圈的目的。“胡服騎射”取得成效後,齊楚等國紛紛效仿,使這些國家的少數民族縮短與中原人民的心理距離(當時少數民族在中原人面前有民族自卑感),加快各民族融合過程,這在一定意義上是秦統一各民族的思想準備。胡服騎射因此也成為戰國時期與商鞅變法齊名的重大變革事件。




吉夢維


趙國是秦國東向的門口國家,秦軍要完成“掃六合”的任務,從出入方便到解決後顧之憂考慮,都必須優先考慮滅掉“趙”、“韓”等國,面對秦國轟隆作響的國家機器,百萬虎狼之師,弱小的趙國能怎麼辦?如果不想束手待斃,只能像趙武靈王哪樣,把全國民眾動員起來、武裝起來,雖然由於實力懸殊的緣故,趙國最終還是被秦國所滅,但趙武靈王時期君臣相怡、軍民相依,勵精圖治,不向命運低頭,不向強敵低頭的品格和精神,還是值得尊敬和稱道的。

鄰居不是選擇的結果,因此,我們在做好安鄰、睦鄰、友鄰和富鄰的前提下,也要加強國防建設,隨時準備應對外來侵略和威脅。





徐大乎


“胡服騎射”是趙武靈王趙雍對趙國軍事的重大改革措施。他在總結趙國以前與中山國戰鬥時屢屢失敗的原因時發現,因為中山國起源於遊牧民族,擅長騎射並且機動性強,再加上游牧民族是天生的戰鬥民族,他們的生活整日在馬背上,他們的服飾緊湊而易於戰鬥。但中原的服飾寬大繁瑣,適用於禮儀活動,但不適於戰鬥。所以他頂著強大的壓力,努力說服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者,毅然頒佈“胡服騎射”的政令,號令全國穿胡人那樣的緊身衣服,練習騎射,他自己帶頭做表率,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在他的努力踐行一下,胡服騎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的作用非常重大。

一是胡服騎射的改革使趙國訓練出一支輕裝騎兵,因其機動力超群,所以戰鬥力比傳統的步兵和車兵前進了一大截,在當時幾乎是無敵鐵軍。

二是趙國由此在春秋戰國中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崛起,成為中原地區舉足輕重的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國家,改變了之前一直無奈求和的狀態。趙國在三家分晉時因為實力最弱,被迫選擇了寒苦蠻荒之地,趙國的周邊東有燕國齊國和中山國,西南是強大的秦國,南面是魏國,在這樣的尷尬的位置上,趙國飽受欺凌,連中山國都藉著各種理由侵犯他們的邊境。所以胡服騎射帶給趙國的遠遠不止軍事強大那麼簡單。

三是胡服騎射改革的成功也衝擊了軍事將領的選拔制度,削弱了貴族的世襲權,寒門弟子找到了晉身的途徑,為趙國軍事指揮增加了新鮮血液,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趙國的權力結構。

四是胡服騎射對趙國民眾的思想衝擊巨大,從此騎馬射箭風靡全國,趙國的尚武精神得到充分發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趙國的綜合戰鬥力。經過幾年的擴張,趙國的疆土擴大了將近三倍,史載“時趙之強,甲於三晉”。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揭開了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由車戰轉變為“騎射”的重要一頁,梁啟超甚至吹噓他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

趙武靈王后來在國家鼎盛的時候把王位禪讓給兒子趙何~趙惠文王,自己被尊稱為“主父”。後來他想收回權力,結果遭遇沙丘之亂,被幽禁皇宮而死,據說是被兒子餓死的,真是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